海釣從技法區分有岸釣與船釣的兩大主要流派。其中,岸釣因安全系數高,舒適愜意,一次性投資低廉,而備受沿海地區工薪族釣友、中老年釣友及旅遊觀光賓客的青睞,參與人數高居榜首。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不可回避的嚴峻事實是近岸水淺魚稀,汙染及人為幹擾相對嚴重,魚狡難釣,以至於早出意氣風發,晚歸垂頭喪氣的尷尬結局司空見慣。筆者潛心鉆研岸釣多年,故積累了些許經驗與心得,在此總結如下,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釣具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釣向來以粗獷風格著稱,其釣具應用同樣以結實耐用而獨具特色。海釣岸釣,購置專用釣具投資不一定要十分昂貴,但抗力負荷及耐磨損強度一定要達到岸釣的特殊要求,絲毫馬虎不得。

  釣竿,3米至3.9米遠投超硬調海竿至少要準備三支以上,以整體彈性佳、重量輕便又便於攜帶的伸縮式玻璃纖維竿為首選。另備5.3米以上超長磯釣竿一支,應選用重量輕、抗負荷大、竿體細長、手感好的高檔碳纖維竿。磯釣竿具有手海兩用功能,做手竿可在臨水磯巖周圍選擇相對水深的深溝、巖洞及暗礁縫隙撅魚,操控方便,換位靈活,手感強烈,中魚頻率令人刮目相看。環境條件允許時可兼俱實施浮遊磯釣,保持釣組隨流漂移的動感,那些生性機警,質優價高的魚種和平常少見的“大家夥”都有中鉤的記錄,讓施釣者至少在釣具方面首先已經贏在起跑線。繞線輪常見以叉形齒槽式手撥輪旋壓式繞線輪居多,以上兩種繞線輪無論個人習慣使用哪一種,蓄線量大是首要前提,8號釣線最好能纏繞150米以上。釣線配置不必盲目追求高檔奢侈,主線及系結釣組的副線只要具備超強抗拉耐磨的優越功能即可勝任,以防因不時錨鉤塞墜而造成經濟損失慘重。釣墜的質量要大於淡水釣所用釣墜,並在釣竿負荷允許情況下適當加大墜重,以便避免由強風、海浪、海流沖擊等不利因素造成的釣組移位過程中塞墜。至於低值易耗品釣鉤的使用,此問題在海釣界爭論激烈且持續時間頗久,向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個人的觀點認為,盡可能多使用軟條鉤是明智的選擇,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在不利情況頻現時有效地瓦解錨鉤所帶來的煩惱,稍加用力揚竿繃緊釣線便可拉直釣鉤,避免釣組折戟沈沙,主線“半路出家”。況且,變形後的釣鉤整形復原後稍加磨製即鋒利如初,毫不妨礙堅守重要崗位職責的必備功能,有效節約開支的同時,還免去了不必要的頻頻換鉤工作,實屬一舉兩得。

  “吃不愁、穿不愁,算計不到必發愁。”野外遊釣,別總是指望在困難來臨之際會得到其他釣友無私大方的援助行動,這不是積極的心態,“獨立自主”,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才是上進的表現。選購一只容積較大,結實耐用、攜帶方便的雙肩式背包非常有必要,它可以將沙蠶盒、釣組袋、釣椅、采餌鉤、剖魚刀、手電筒、生活必須品等垂釣輔助用品一股腦盡收囊中,以備不時之需。

  基礎篇:

  “知識是第一生產力”的經濟法則套用在釣魚活動中同樣具有指導性。擁有一套稱心如意的釣具在岸釣中有如借來“東風”,尚欠“萬事”具備輔佐才能真正縱橫四海。“萬事”者,與海釣密切相關知識也。也就是要求垂釣者對生物物種,尤其是本地近海海域常見魚種、水文氣象、采集探險、文化歷史等綜合知識要有全方位深刻了解,方可從容不迫應付復雜多變的魚情。我國地大物博,地理環境優越,自然水域遼闊,其中,18000千米海岸線漁場眾多,釣點星羅棋布。海洋魚類資源豐富,為岸釣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由於我國境內所轄四海北起北緯41度,南達南緯3度,東起東經130度,西至西經99度,跨度大,氣候差別明顯,故各海區魚種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洄遊在近岸淺水區的季節與具體時間千差萬別。以北方黃海、渤海為例,大瀧六線魚、斑頭六線魚從早春4月開始至冬季12月下旬都棲息在近岸淺水區,想要釣獲不難,即使是海釣新手搞上個盆滿缽平也絕非天方夜譚。5月至10月末,大量的黑  藏匿在近岸淺水區礁巖縫隙中覓食育肥,它們是岸釣的另一種主要目標魚。尤其是金秋9月與10月,只要選點準確,垂釣技法正確,釣獲頗豐順理成章。還有早春時節體大力猛、手感強烈的鱸魚,秋風送爽之期的肥美的蝦虎魚、鮐魚,中秋月明前後質優價高的星鰻、海鮒,都屬於岸釣常見魚種。冬季是北方海域垂釣的淡季,除個別海釣發燒友還堅持不懈以外,絕大多數釣友基本處於“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貓冬”修整狀態。

  垂釣者要十分了解當地海域內魚類的分布及洄遊周期,熟知不同魚種棲息習性來分類,六線魚,黑  屬於近底層魚類,生活在多暗礁海藻豐富的近海淺水區。鱸魚、海鮒屬中下層魚類,棲息地與前者無太大區別。蝦虎魚、星鰻、比目魚是純種底棲魚類,多泥沙的灘塗是它們理想家園。岸釣浮遊海面小型魚類,北方海域鮐魚、小鱗    居多。

  “釣魚不懂潮,純粹瞎胡鬧。”海釣與淡水釣的不同之處就是要求垂釣者要掌握海水的運動規律,因岸釣釣點多處在潮間帶影響範圍之內,所以,對潮汐的準確把握顯得尤為重要。

  常言有道:“漲潮退潮把魚釣,滿貫枯潮睡大覺。”可見,魚類的攝食強度與潮汐的變化息息相關。每年的農歷初一至初五、十四至二十和二十九、三十是大潮活訊,風助潮湧,潮水的漲潮落差大,便於采集鮮餌及岸釣,況且,大潮引起海流加劇溶解氧增多,刺激魚群攝食積極,又是岸釣難得的最佳時機。除初九和二十四最小潮死訊外,其他中小潮死訊應結合當地具體天氣情況決定是否出釣。值得提醒海釣初學者的是,小潮死訊這段時期釣獲量無法用常規經驗來預測。

  製約海釣釣獲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風力方向,狂風呼嘯惡劣天氣即使不是惡浪滔天也不提倡出釣,如果勉強為之,終究難逃釣組在飛行途中偏離預定目標和錨鉤塞墜厄運,得不償失。天高雲淡、風輕浪緩則比較適宜岸釣。在大連地區,南海釣北風,北海釣南風,浪小水靜,應視為岸釣出行的理想天氣。當然,“水至清則無魚”,以南海為例,持續刮起涼爽北風勢必會形成水清透明的水環境,魚群攝食比平時小心謹慎,釣獲量難有可靠保證。同理,北海長時間南風也好不到哪兒去。“渾水釣魚”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海釣經驗豐富者會趁前期大風大浪造成近岸水質渾濁而釣之,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此時基本已屬於惡劣天氣向風消雲散好天氣過渡階段,引起“發海”的風向已停止或轉向,巨浪終止肆虐,天氣趨於晴朗,但大浪卷起了海床上的泥沙並夾帶大量營養物質並未及時徹底沈,使近岸海水中餌食豐富,無疑於布下天然“窩餌”,是岸釣決戰不可多得的黃金時刻。

  有少部分海域魚群攝食與潮汐和風向關系不明顯,魚群攝食高峰恪守在旭日冉冉東升之際和夕陽余輝灑金前後,這種並不多見的魚類攝食習性多半與魚類的趨光習性有直接關系。

  釣場篇:

  釣點、釣餌、釣技被釣魚人推崇為成功垂釣三大要素,由此不難結論,尋得上佳釣點應視為岸釣獲得豐收的可靠保證。“鳥有鳥道,魚有魚道。”在海況迥然各異,水下地勢環境判斷困難,魚情截然不同的蒼茫大海上準確尋覓魚群棲息集中的釣點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豐富的海釣經驗和魚類學理論知識為基礎。渤海、黃海近岸常見魚類的棲息習性前文已有大概介紹,施釣者只有因魚而異才能找到理想釣點。

  岸釣釣點的選擇依據垂釣者所處釣位地貌環境類型有灘釣、磯釣、堤壩釣和山崖釣四種,釣點就是釣組落點並且相信能釣上魚的水域位置。灘釣布陣松軟潔凈的沙灘或亂石灘上,行動無拘無束,參與者以中老年居多。缺點是受潮水漲落因素製約嚴重,少有大型魚類中鉤,且需隨水位變化而適時搬遷釣位,釣獲量與潮汛的死活、風向和水質渾濁程度有密切聯系。磯釣,釣位選在縱伸入海的磯巖或在四面環海的荒島上,釣組落點水深流急,水下暗礁犬牙交錯,海藻生長繁茂,是魚群攝食、棲息的場所,其中不乏“大塊頭”出沒。揚竿如新月,角力汗如雨,中鉤之魚個體之大,獲魚總量之多常出人意料。歷來是海釣經驗豐富釣友必爭之寶地。不足之處是置身礁群與水面寬闊大海的臨界點,應時刻警惕悄然上漲潮水的動態,及時跟進或撤退,防止被潮水圍困而出現險情。另外,落腳之處多處於低等海藻覆蓋之下,應穿著磯釣靴登礁,避免滑倒受傷。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淺海灘塗正經歷著滄海桑田變遷,蜿蜒曲折的海岸被筆直的堤壩所取代,成為人工修建的另類“釣魚臺”。堤壩釣因釣位探伸入海深遠,安全、舒適又平坦,水深流緩,水下環境復雜,魚類分布密度大,值得大力推廣。至於山崖釣,姑且不論釣獲多寡,單釣位位置於懸崖峭壁邊緣險境而言,危險隱患根本無法徹底排除,故不提倡。2001年夏季,老釣友楊成賢以覓得好釣點為由遊說筆者至一處人跡稀少的懸崖上垂釣,膽顫心驚之余拋投大失水準,不但因搭線而妨礙鄰位釣友正常垂釣,還頻遭塞墜斷線懲罰,到頭來魚兒沒有釣到多少,險象環生的可怕感覺卻至今在我的心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烙印。

  “急流釣緩,緩流釣急。”哪怕差異細微都會影響釣效。水流湍急是優勢,溶解氧增多,食物鏈連貫,魚群食則無憂。但自然法則是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沙。”畢竟食物鏈金字塔上稱王稱霸者居少數,那些體力不支的水生物為更好地生存繁衍,避開兇險是非之地是求生的本能。急流交匯處,食物不缺乏,節省體力,少有天敵侵害,是雜食性魚類和小型兇猛肉食性魚類的藏身之所。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