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六線魚的垂釣方法
開春了,到了釣魚的大好季節,此時此刻的釣魚人是迫不及待地背上漁具,有的到江湖跟鯽魚過招,有的前往河塘與鯉魚對弈。而沿海的魚迷們或是於岸上拋竿或是坐船圍著島礁提線,或是乘“圈”筏垂綸,開始了同六線魚的激情對撞。春天究竟怎樣才能在臨岸灘或礁石上釣好六線魚?這裏根據我個人多年垂釣的實踐,談談釣好六線魚,應做到的四個熟悉。 熟悉黃魚的習性 選擇釣點
六線魚,大致有三種。一種是大瀧六線魚,大者其體長達40厘米,體背側一般呈黃褐色,故在大連、青島等地都簡稱為黃魚。又因此魚有“入鄉隨俗”的特點,一旦在某一區域生活久了,即順應海底植物的顏色變換為茶褐色或紫紅色,有的嘴為紅色,而通體又具有不規則的黑條圖案。這種魚屬於近海冷溫性底棲魚類,多在近岸水深5~40米的巖礁地帶或海珍品養殖區下的沈臺筏、筏頭和沙袋的堆積處索餌藏身、生兒育女。而在春秋兩季的旺食期,於滿潮水深約1米左右的礁石周邊地域也可以釣到。大瀧六線魚在大連轄區的黃海沿岸出現,是谷雨前後。第二種是長線六線魚。其魚的雄雌,外觀極易分辨。雄魚體表呈紅褐色或鮮紅色,胸鰭上方有一明顯黑斑,雌魚則是淡褐色或黃褐色。體長大者達70厘米,大多釣上的是體長30~40厘米。長線六線魚的習性和大瀧六線魚基本相同,無非是棲息的水域較深一些。還有一種是被稱斑頭魚,也是叫黃魚,大連漁友稱為“紫勾子”。魚體布滿許多無規則的白色斑點,呈暗褐色或紫黑色。該魚喜歡生活在近海水較淺的礁洞或海藻叢下,是春釣的主攻魚種。總之,對六線魚習性的熟悉,是選擇理想釣點的大前提。
熟悉潮汐 決定開釣時間
潮動,魚動。潮汐的有漲有落,是海水運動的外在表現。以海水為載體的魚類,為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必須在與海水的打交道中變被動為主動,並力求用自己適時的攝食與藏身技巧,從而達到補充能量生存的目的。作為釣魚人,找到了釣點僅僅是釣好魚的一個大前提,切莫忽略對魚進食高峰期潮時段的掌握。魚類的吃食旺期,大多在漲8分落2分的潮時段。因為這段時間,潮流處在慢、緩、靜的流動狀態,極易給浮遊生物和以其為食的魚蝦創造安逸的樂園,同樣也為六線魚提供了大餐。釣魚人若能抓住這天賜良機,站海灘拋鉤餌於遠或是立礁頭執手竿釣近,一定會有不錯的收獲。當潮水退去了一半,沿岸礁石大片裸露,跟著退去的潮水揮著長短手竿,要麽找海水呈暗些的礁根部位,要麽找海藻生長的海底,要麽找潮剛退去的滯水區,一路追殺到低潮暗礁顯露的礁頂,仍然會有可觀的魚獲。但是,釣的興起之時不要疏忽對自己退路的觀望,應潮退我隨、潮漲我退的原則。
熟悉氣溫的高低 決定對應的舉措
海水溫度高低的客觀現實,決不是孤立的存在於自然界中,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氣溫高低的製約。而海水溫度的高低,又直接影響魚類的洄遊和進食。六線魚科中的斑頭魚,它不做長途的洄遊,就是嚴冬還留在近岸潮水退不出來的巖礁洞裏。盡管它對寒冷的水溫有極大的適應性,可相比之下與夏、秋的水溫進食方式,顯然要有所差別。掌握了規律就會因魚而別、因水溫而別,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釣好魚。第一、選擇水溫高的地方作為釣點。立春到清明,在大連所轄的黃海區域不是釣不到黃魚,而是要乘船去深海的島礁處,才有大的收獲。在近岸水溫寒冷,魚少、咬鉤慢,難免要影響釣魚人的情緒。到了谷雨前後,是暮春岸釣切莫錯過的良機。這時的水溫也隨著氣溫的升高,由攝氏10℃以下上升到15℃以上。黃魚也由深海洄遊到近海,進入索餌的活躍期。處於這個時期的釣魚節骨眼上,若能把釣點選在溫度相對高的海灣,不失為上上策。每年的這時侯,我在大連市經濟開發區大孤山街道近畔的黃海區域釣黃魚,首選的地方是在近500米長的海岸線內,兩頭有伸向海裏約50~100米不等的高礁,形成了一處三面都高出海平面,遠約30米岸礁包圍的海灣。而這一地帶,既有大潮可露出的礁林,又有養殖場收貝藻類的食物地,還有漂浮的各種海藻。如果趕上好潮好天,不論是玩拋竿還是玩手竿,上鉤的魚還不小,甭提有多爽!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