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餌料使用與水質的關系
“渾水摸魚”。利於垂釣的渾水區有些是人為因素形成的:養殖﹑捕撈船只在港池內卸下水產品,大量的殘屑汙泥灑落於海裏,引來魚群光顧;水產品養殖排筏洗籠﹑收獲,依附在網箱和纜繩上的小蝦仔﹑貝苗﹑寄生沙蠶﹑嫩海藻包括泥沙紛紛脫落,招來掠食者搶奪;填海堤壩施工處,泥漿隨海流擴散流向下遊,水質由清澈變為渾濁,為小型魚類躲避天敵人為地創造了藏匿條件。渾水區魚類攝食主要依靠嗅覺,鹽漬餌奇腥無比,當然能引來饞嘴的魚群,因此,垂釣過程中要多使用鹽漬餌,以適應魚類的攝食習性。
以大連南部海域為例,受南風偏南風和陰濕氣流強烈影響的氣象條件下,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海面波濤洶湧,水下飛沙走石,大量殘破的海藻隨浪翻騰,連深藏在灘塗底層的“蛤蜊仙子”也未能幸免於難,粉身碎骨,被無情的拋上沙灘(俗稱“發海”)。風停浪消,水質混濁,沈渣泛起的水質中有大量有機餌料隨波逐流,到深水安全水域暫時避難的魚群豈可錯失良機,急不可耐返回育肥海域,不但攝食強度高,而且警惕性大大降低,俗語“飽魚餓鷹”,真的不假。連平時“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大鱸魚也趁此機會到岸邊淺水區“瀟灑走一回”,逮住一尾,十幾斤的都是它。含重金屬﹑化工原料汙水嚴重汙染的海域,被城鎮民用汙水汙染的河流入海口,臭氣熏天,令人作嘔,沒魚可釣;釣場海域正值赤潮發生,赤潮生物消耗掉水中大部分溶解氧,並產生毒素,直接導致海洋生物正常結構遭到徹底毀滅,海水色暗味臭,食物鏈中斷,魚群逃散或死亡,沒魚可釣。這時用什麽樣的釣餌都白費功夫,不如趁早打道回府。
“水至清則無魚”。水質清澈,魚的視覺功能發揮相對而言敏銳,對於外界幹擾觀察仔細,攝食謹慎,膽小輕易不出擊。釣清水最好選活餌,紅蜈蚣、青蜈蚣受傷後可以長時間存活,在釣鉤上極力掙紮、扭曲,動感強烈,目標明顯,屬於一等的釣餌。一些細小的紅沙蠶、青沙蠶也可以利用,但原則是采集過程中沒有受傷,保存過程中沒有死亡,畢竟蠕動的釣餌要比死亡變質的釣餌更具吸引力。已經死亡但質地新鮮的釣餌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最好是在有海流、有輕浪的水域使用,這是因為海流和海浪會帶動餌鉤隨流曼舞,賦予沒有生命力的釣餌以動感,從而使魚群更容易發現釣餌,進而攻擊釣餌踏上不歸路。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