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國釣鯉魚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釣魚人應該象魚一樣思考”。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他的話還是有道理的。魚類是水生動物,它在水中生活,而我們釣魚人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的東西。於是,有的魚人就通過人類的推理方法,去推斷魚的生存方式。近而得出,在我們人類看來十分合理的,而又符合人們生活規律的結論來。比如在用餌方面就有:春葷、夏素、秋吃肉;在選釣位方面就有:釣鏵尖、釣水草、春天要把暖窩找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長期的釣魚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性的規律。而在具體的釣魚過程中,往往出現與之相左結果,特別是在魚餌方面。魚友們經常會有這樣抱怨:這魚餌就連我聞了都想吃一口,可魚怎麽就不吃呢-----!起初,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有時甚至氣的把和好的魚餌,使勁拋到水中轉身離去;有時,恨不的自己變成一條魚,躍入池中看看這魚到底想吃什麽!好在我是學農學的,對小動物有所了解,後來經實踐發現,自己對魚的食性分析方法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我們必須站在魚的角度來思考,才能真正地了解它們。

  經常在一些地方看到關於魚餌方面的配方-----秘方,把它拿到池中一試,往往沒有如其所說的那樣有效,相信朋友們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吧,那麽這是為什麽呢?其原因就是我們脫離了魚的具體生活環境,而主觀的去認為魚應該吃什麽,如若沈迷於此道而不能自拔,就會象有的魚友那樣,到處尋找魚餌秘方、滿池子要魚餌,結果最終也沒有獲得一種使自己滿意的魚餌來。現在,我就把一種比較另類的方法介紹給朋友們,也許會讓同誌們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盡快擺脫緊隨人後問這問那的窘竟。

  首先,我要從原理講起,也許枯燥了點,希望朋友們能看下去。在以前我的《魚人》文章中,簡要地說過關於魚與其所處生態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在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體系中,能量是逐級傳遞的,就是說魚必須在這一體系中,通過吃別的生物或有機物而獲得能量。如果我們找到魚在這個體系中所吃的食物,那不就是找到了最對口的魚餌了嗎?道理如此簡單而已,那麽我們又如何去尋找水中魚兒所吃的食物呢?當然,我們是釣魚人,沒有必要把它搞到原子水平,而只要通過細致的觀察,來了解所垂釣水域的生態基本構成就可以了。無論在任何水域,只要有魚存在,那就一定有一條相對應的食物鏈存在,否則,就不會有這種魚的生存空間。經常看到一些關於魚餌的文章中提到:鰱、鱅酸臭,鯉魚、鯽魚香甜,草魚微酸,鯰魚肉食的理論,我認為這種說法只是一個大的方向而已,是不夠準確的。魚友們都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池釣鯽魚時經常有鰱魚、鱅魚來吃鉤,有的池子的鯉魚食性偏的離譜,就喜歡吃酸、臭味的,有時用面食鯰魚卻特別青睞-----,這又是為什麽呢?其實,就是在這一生態系統中,魚的食物鏈的構成是特殊的,之所以讓我們迷惑,是因為沒有擺脫人的固有思維,而沒有站在魚的角度,去了解魚的真實食物構成。

  其次,魚的食物鏈及魚食性的形成。先說養殖水域的魚:它們的食物鏈很簡單,由於是人工投餵飼料,魚就會以飼料為食物來源,而產生對這種飼料依賴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偏食性。對於這種魚,我們只需要把這種飼料拿來,或配製出與之相近的魚餌,那就是最好的了。而野生魚類的食物鏈就要復雜的多了,特別是有多種魚類共同生存的水域中,有些食性相近的種類,其食物鏈是交*的,但是它們的主要食物源一定是不同的,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否則,它們中的一種就有可能被淘汰。這就是為什麽有的魚是浮在水的上層,吃浮遊動植物,而有的魚以草為主食,有的魚吃小魚或小動物,還有一些魚是雜食性等。只有這樣,不同的魚類才能共同生存在一個水域之中。也就是說,自然水域生存的魚類,在其食物構成上必然是各有所側重,而不會集中某一種食物上。但是,也有特殊的時候。由於某種原因,使得一個水系中一種食物過量集中,促使幾種魚共采食,而對這種食物產生共同的偏食性,除了前面講的養殖水域外,自然水域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在秋季江蛾(蜉蝣)產卵期間,大量江蛾幾乎在短時期內同時出現,各種魚類必然都會以之為食。

  那麽,我們如何確定一個水域中某種魚的具體食物呢?下面我就把我在釣魚過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告訴大家。(暫定為“魚人”歪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