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餌得當

大家知道,魚具有敏銳的嗅覺、味覺和觸覺,製作誘餌必須在魚的嗅覺和味覺上多下一番功夫,特別是在開放性限竿魚塘垂釣,人多、食廣、味雜,魚量有限,魚也極易驚嚇,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地配製誘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誘餌必須精心配製,至少應註意四個問題。

一是註重誘餌的物理特性。配製好的誘餌應具有良好的霧化性、易溶性、濃郁性等特點。霧化性好,魚易隱蔽,覓食有安全感;易溶性強,,擴散迅速,招魚面積大;濃郁性足,吸引力強,留魚持久,回頭魚多。

二是遵循魚擇食的習慣性。在魚正常覓食的情況下,用什麽釣餌,就用什麽釣餌作誘餌配方,或是用什麽釣餌,就用什麽釣餌做誘餌。在釣技正常情況下,一般均能得到好收獲。

三是兼顧嗅覺和味覺二者的刺激性。強刺激魚的嗅覺和味覺,能起到強吸引、強促進的作用,嗅覺和味覺兼顧,招魚力強。如果氣味重,但魚品嘗口感差,即使招來魚,只能一時光顧,棄窩而去。當然誘餌的氣味、口感不得超過釣餌,否則,喧賓奪主,魚則無視釣餌。

四是切忌忽視誘餌的揮發性。人們為了增強誘餌對魚嗅覺和味覺的刺激性,一般做窩餌料都添加曲酒和香型原料,但氣溫高時極易揮發。

因此,做窩餌料,一次做餌量,只能適宜一次性使用,不家當天多次使用,也不要存貯後使用,盡可能使用新鮮、有誘惑力的餌料做窩。

二、撒點準確

通常用誘餌做窩的方法有攥團式拋餌、懸吊式撒餌、拋撒式布餌及揚竿式頓餌等,無論哪種方法,都必須要撒點準確。

懸吊式撒餌(打窩器)和揚竿式頓餌(臺釣)撒點準確,攥團式拋餌和拋撒式布餌的準確性要稍差些,特別是還要考慮到水流、風力、風向等的影響,因此建議釣友們盡量少用這兩種方法。

三、餌量適度

誘餌用量多寡,直接影響垂釣效果。誘餌過多時,食源過剩,使魚飽腹而去;誘餌過少時,食源貧瘠,使魚無誘而散;誘餌適中,就會使魚食不飽,欲走不舍,留窩時間長,增加獲釣機會,提高釣獲量。有經驗的垂釣者,通常是依據諸種不同因素,經過認真分析、綜合判斷後,再決定施餌量。按照一般規律,池塘魚量多、魚體大、池水深、氣溫低、水面大、風力強、餌質差的,施餌量應大一些、質地稍硬一點;相反,施餌量則小一些、質地稍軟一點。另外,有些魚塘,特別是開放性限竿池塘,還要考慮到小雜魚密度的大小。小魚越多,施餌量應越大。這是因為拋撒誘餌後,小魚膽大,率先進窩,爭先搶食,加之密度大,集聚面積大,對窩餌破壞力強,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並不可怕,俗話說:“小魚鬧,有魚釣,大魚到,小魚逃”,只要重餌做窩,就能取得好收獲。

四、視情補餌

垂釣時,釣點“窩發”後,頻頻上魚,當施釣一段時間後,上魚速度減慢,上魚間隔時間逐漸拉長,這時就需要及時補窩,重新拋撒誘餌,使窩點恢復生機,再次充滿活力。通常做法“輕施誘餌勤補窩”,有一定道理。“輕”是指每次補餌量少,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勤”就是一日內補餌的次數多。勤到什麽程度,一日之內補窩幾次為宜,就需要現場認真分析,視具體不同情況而定,切不可生般硬套。一般來說,一是視魚情變化補餌。一些釣友采取窩點魚被釣完後才開始補窩。筆者經過多次試驗,這時補餌,再“發窩”較慢,窩起時間拖長。而在窩點上魚明顯放慢時補窩,可以使留魚和引魚同時兼顧,再“發窩”時間短,持續上魚時間延長,可以收到良好釣效。還需註意的是,當池塘魚量較多時,小魚密度大時,上大魚時,均應勤補窩。二是視氣溫變化補餌。

一日垂釣,氣溫變化較大,早晚氣溫較低,中午氣溫較高,特別是夏秋兩季,尤為明顯。氣溫、氣壓直接影響魚的覓食欲望,這是大家知道的。通常情況下,氣溫高、氣壓低,魚的覓食量減弱。相反,覓食增強。因此,垂釣一日應根據氣溫的變化,適當增減補餌次數。中午氣溫較高,一般不宜補餌。三是視風力變化補餌。當氣溫較高、風力變大時,水波驟起,池水自然增氧量上升,魚的食欲旺盛,補餌次數相對多一些。相反,溫度較高、風力減弱時,不宜多次補餌。總之,釣點補窩餌,要視現場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靈活掌握,科學地補餌,補餌量應適當控製,以期達到理想效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