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秋季用餌的氣味。

  很多釣友或許都聽說過“冬腥、夏臭、秋清香”的垂釣諺語。在實際應用中秋季就真的只能使用清香的餌料嗎?我以為這個“秋清香”的含義應該更廣泛一些。雖然夏季的雨水會把很多生長在岸邊的植物果實和農田中散落的五谷雜糧帶入水中,使湖、庫、河、塘等水域中自然生長的多種魚兒漸漸習慣了這些大自然賜予的天然食物所原有的清淡氣味,但這只是它們適應自然而生存的一個方面而已,千萬不要忽略了各種魚兒還有它們各自與生俱來的習性,如:鯽魚喜食香、甜、腥;鯉魚喜食腥、微甜、微臭、微香的混合氣味;草魚喜食微酸和酵香味;白鰱喜酸甜香;花鰱喜腥臭;青魚喜濃腥等等,這些與生俱來的習性是不會輕易改變了的。

  不同的水域環境會適合生長繁衍不同的魚種,但只要是同一種魚,無論是錢塘江的還是松花江的,它們與生俱來的習性都是大同小異,就如同只要是狼就會吃肉一樣,不管是大興安嶺的狼還是南美洲的狼,它們同樣都喜歡吃肉,因為這是它們的天性。之所以有部分釣友經常會說到“地域之別”、“水域之別”,那是因為只發現了某一水域中某種魚的個性而已,一旦你掌握了它們的共性,地域差別之說也就無足輕重了。為了驗證這一點,本人在近三年內使用同一種餌料遊釣了天津薊縣水庫、山西長子縣的申村水庫、太行山區的寶泉水庫、黃河小浪底水庫、南陽的鴨河水庫、駐馬店的板橋水庫、徐州的雲龍湖、四川升鐘湖、浙江千島湖以及山東、廣東等共十四座大中型水庫和湖泊,除了各地水域魚情略有不同,並未感覺到相同魚種攝食習性的差異。之所以啰嗦了這許多,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在什麽季節或何處水域垂釣,都要在註意季節變化和環境差別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魚兒與生俱來的攝食習性,這一點是最最重要的。

  “冬腥夏臭秋清香”的道理在於:冬季氣溫和水溫都很低,大部分魚兒都已進入基本停食的半冬眠狀態,只有鯽魚、鯉魚等少數耐低溫的品種還少量攝食,而喜腥是他們的共性,因而“冬腥”有理;到了夏季不僅鯉魚大量攝食,鱅魚、鯰魚、甲魚等只有高溫季節才好釣的喜臭魚種,都要大量攝食生長,加上夏季高溫使水底產生腐臭餌食,使部分魚種因餓迫食,所以“夏臭”有據;“秋清香”之因上面已經說過,不再重復,只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在“秋清香”中根據你所釣的對象魚有針對性的加入一些其天生習性的偏愛氣味,或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說窩餌的用量。

  一說到窩餌的用量,很多人就會立刻想到秋季垂釣要打大窩。其實這個“大”也無非是根據釣法不同和所釣時間的長短較之冬春低溫季節有所增加而已,並非是窩餌用量越多越好。用量太少氣味擴散範圍小,達不到大範圍誘魚目的,而且持續時間短留不住魚。但窩餌用量過大,一次就是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窩料打進去,就會出現只見窩中冒泡和小魚亂竄,就是不見大魚吞餌咬鉤,少則數小時多則數日,浮漂就如定海神針,真個是孫猴子不來無魚撼動。水底的窩餌平鋪了一層,魚兒哪還有閑暇光顧魚鉤上小小的釣餌呦。

  秋季垂釣窩餌的用量到底多少為宜,主要決定因素有五個:一是釣法;二是水域大小;三是魚情;四是計劃連續垂釣時間的長短;五是針對的對象魚。

  一般來說,根據水域大小不同,手竿釣鯽魚,首次窩餌用量1-3兩為宜,懸墜拉釣,只要不間斷就不用補窩,若垂釣時間較長,中途停釣休息後就要適量補窩。若用蚯蚓做釣餌,要視魚情3-5小時補窩一次,補窩一次用量不超過2兩。手竿釣鯉、草、鰱、鱅、青等大、中型魚類,首次打窩用量一般在1-2公斤,窩餌中實餌與虛餌的比例應為4:6,根據魚情不同,可在6-10小時補一次窩,補窩一次用量在0.5-1公斤左右,補窩時要盡量避免響聲並避開魚的攝食高峰時間段。用拋竿(以三把拋竿為例)在水庫垂釣大中型魚類,首次窩餌用量5-10公斤,其中實餌與虛餌的比例應為3:7,若使用爆炸鉤糟食釣法,定時換餌即可,無需補窩;若采用串鉤釣法,要視魚情每間隔1-2日補窩一次。補窩一次用量5公斤左右即可,補窩時間同樣要選擇避開魚的攝食高峰時間段。或者采取拋竿打窩器持續分散補窩法,一日補窩量不超過2公斤。若采用單根拋竿加漂釣法,窩餌用量略大於手竿釣法即可。

  最後說點兒最關鍵的內容:窩餌與釣餌的相對位置。

  窩餌與釣餌在水底的相對位置是垂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卻往往被很多釣友忽略。同樣的餌料和釣法,但窩餌和釣餌在水底的相對位置不同,可使釣獲量相差數倍    手竿釣鯽魚因窩餌的用量很小,窩餌應打在漂的正下方,這一點絕大多數釣友都已經做到。但手竿近岸釣鯉魚、草魚、青魚等,窩餌決不能打在漂的正下方,因窩餌的用量較大,若打在漂的正下方,窩餌落底後會自然散開在釣餌的周圍,釣餌處在窩餌的中心部位,誘來的魚會首先在窩子周邊(主要是前方)吸食零散的窩餌,漸食漸進,至少要等到幾乎將窩餌吸食過半時才會到達釣餌的位置,造成了打窩之後遲遲不上魚。因此,窩餌一定要打在立漂點的後方或者右後方,一般來說,誘來之魚大部分都是從窩子的前方或左側進窩(鯉科魚類在遊動中改變方向時一般都是左轉彎,這是鯉科魚類的習性之一),因此要使餌鉤落入水底的位置能恰好在底窩的前沿或左前方的邊沿處上魚率最高。用手拋投窩餌時,窩餌落在水面的正確位置應該是在漂的近岸一側,與漂之間的距離至少在50厘米到一米遠。釣友們在今後的垂釣中多試幾次自有體會。

  若使用拋竿遠投釣,窩子要散開一定的面積,使用竿數以3-4把為宜,餌鉤最好能落在窩區的兩側,切忌把餌鉤拋在窩子中間,一是上魚慢甚至長時間不上魚,二是即便是偶爾上了一條魚就會炸窩,使窩中的魚全部受驚逃離,又要重新等待發窩,喪失了連續上魚的好機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