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這種釣法應歸於“浮遊磯釣”的範疇,但其與通常意義上的“浮遊磯釣”有兩點區別:(1)不打窩引魚;(2)裝備更粗壯。又,因其是在“浮遊磯釣”傳入我國之前,早已為我國釣友所掌握和使用了多年的一種岸釣鱸魚方法。所以,青島釣友至今仍沿用以往的叫法,即“打漂”。然而,過去喜歡“打漂”的釣友並不是很多,只是近幾年,因其在岸上搏擊大鱸中突出表現,才廣獲釣友嘉許,始名聲鵲起,日益流行起來。這兩年,青島岸上釣獲鱸魚的記錄,多是由這種釣法創造的,去年的最大單尾重記錄是16.65千克,就是在田橫島“打漂”釣獲的。“打漂”令釣友們喜愛的另一個理由是裝備輕便,通常是“一竿、一(抄)網、一(蝦)箱”,完全可隨身攜帶,出釣和轉移釣點都十分方便,尤適合無車族和上班族釣友。按現下時興的詞匯,可叫做“低炭釣法”。夏、秋夜晚,在青島海邊,“打漂”釣鱸已成為一道風景,且常有不錯的斬獲。

  (一)釣具裝備
  1、釣竿:“打漂”釣鱸魚有三個特殊情況:(1)經常碰到個頭較大的鱸魚,3千克以上者常見,魚上鉤後的掙紮力超大;(2)釣點海底構造復雜,多暗礁密布,中魚後操控需十分小心,極易發生斷線跑魚;(3)釣餌常需拋至較遠的標點。因此,釣竿必須滿足上述需求。竿長應為4.5—5.4米,硬而結實的岸上路亞竿為首選,也可用5、6號磯釣竿。

  2、繞線輪:4000號左右的旋壓式;

  3、主線:5—6號PE路亞線;

  4、浮漂:以一種自重40克左右,頂部帶夜光棒套管的木質圓錐形浮漂用的最多,漂體高約7—8 CM,最粗處直徑3—4 CM,吃鉛量13 克左右。這種漂不僅價格便宜,而且,漂體結實,很耐碰,因“打漂”多是夜間進行,浮漂與礁石碰撞頻繁且難以避免。再就是這種浮漂自重較大,在頂風的情況下,仍可投的較遠,在風浪中也比較穩定;

  5、夜光棒,常用直徑4MM、長5MM左右的大型夜光棒,50米開外,仍能看清信號;

  6、子線:7號左右的透明碳素線;

  7、鉤子:丸世20—22號鉤,或同等大小的鱸魚專用鉤,最好金黃色或銀色。

  8、釣組:組件及組合順序是:在主線打棉線節(或一粒太空豆)、穿一粒擋珠、穿入浮漂、穿入卡拉曼棒、系轉圜鉛(重約10克)、系子線、夾1—2粒咬鉛、綁鉤。夜間垂釣時,需在浮漂套管中插一支大號的夜光棒。

  水深小於3米時,浮漂通常固定在主線的末端,通過調整子線的長度調整釣棚。如,水深3米時,子線長2.5米左右,水深2米時,子線長1.5—2米。當水深大於3米時,子線長度固定在2米左右,通過調整棉線節(即浮漂)的位置,調整釣棚,浮漂在主線上是可滑動的。子線上咬鉛的大小、數量及位置,根據海流強度確定,海流較弱時,可在鉤和轉圜鉛之間夾一粒2G的咬鉛即可,海流變得較強時,等距夾2粒。應當註意的問題是,“打漂”釣大型鱸魚,一般用活的大蝦為餌,大蝦自重較大,且在水中多數時候處於遊動狀態,所以,子線欲尋求用南極蝦磯釣的那種自然飄落態一般不太可能,也沒有這種必要。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