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野釣鯽魚又一法
以重量計費的魚池一般我是不去的,不是野釣就是釣只管不餵的低價魚塘。這樣,所遇環境往往對象魚密度小,常常有小雜魚。為了適應,我專門設計了一種釣組和相應的釣法。我已沿用了八年,感覺很好。
一、釣組
取綠色軟漁線一段,用綠色是因為魚對這種顏色不敏感,一端系一只釣鉤,兩鉤間腦線長約30厘米。用手指從中間挑起,兩鉤腦線一長一短,相距5厘米左右,在手指下端部位打一個結,留出手指粗的套,用來連接主線。剪一條一厘米寬的鉛皮,鉛皮的重量相當於4-5目漂梢的排水量,也就是放上鉛皮漂頭在水面剩一目,拿下就上來4-5目。每個鉤的腦線上卷一塊,長腦線上的鉛皮移至短腦線釣鉤的鉤彎處,將鉛皮卷一厘米長的中間對準鉤彎頂部,用鉗子夾緊。另外一個腦線上的鉛皮卷在距鉤柄3厘米處夾緊。然後,在套結與鉛皮間的腦線上刷上101膠,作用是防止在垂釣時兩腦線相互纏繞。其它結構和別的釣友沒有什麼區別。
二、調漂和使用
漂我采用浮力大且目段較粗的,一般漂目直徑在1.5毫米左右,夜釣時就用3毫米的。一個原因是我已花甲之年,細了看不清;主要原因是可以達到我想要的效果。調漂時,空鉤不落底,漂只露一點點尖,垂釣時只露一目。甩線時,盡量往前拋,落水後漂一立起來就往後拖竿,超過正常放竿位置十多厘米。當漂不動後,把竿推到正常放竿位置。這時水下前鉤臥底,腦線上的小墜斜立,短腦線鉤直立水底。這樣前鉤沒有魚咬鉤漂無信號,後鉤當魚兒覓食時的虛假動作反映到漂上就是點動,小雜魚逗鉤也是如此。因此,鯽魚咬鉤時,只出現黑漂或者送漂兩種信號,很容易看清,增加了上鉤率。
三、誘餌、投餌及釣餌
有句俗語:“甩到水缸裏,神仙也無戲。”意思是野釣選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野釣中第二位的就是誘餌。
我的誘餌的主要成份:三分之一小米,三分之一玉米面,三分之一麥麩。製做方法:每公斤加50克羊油和70克精鹽炒熟,裝好備用;使用時,在前一天晚上加適量的糖、泡製的桂皮曲酒,最後用曲酒將所有餌料浸透,這樣誘餌就製成了。這種誘餌的特點是味濃,入水後餌霧存留時間長。有人會問為什麼用鹽,我過去的主要業余生活是冬獵夏釣,發現一些人為了讓鹿按一定規律活動,使用撒鹽的辦法來引導。我想山裏的鹿從未見過鹽,怎麼會被鹽吸引?魚會不會也對鹽感興趣?當試用後我發現魚也喜歡鹽。
釣友們說我最摳,我比誰用得誘餌都少。我的投餌器是老式的,用乒乓球和自行車內胎做的。第一次投餌多一些,以後每次只是剛剛蓋住乒乓球。頻率根據魚情而定,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就餵一次。投餌要集中,落餌點半徑不超過10厘米,我一天最多用誘餌不超過300克。我的用意是,魚尋味而來,到窩後最醒目,最吸引魚的是釣餌。
我用釣餌也少,有時用蚯蚓,由於好鬧小魚,一般都是面食搓餌。大的像黃豆粒,小的像高粱米粒。搓餌的硬度和壓面條的面一樣,甚至還要硬,掛餌時手指要感覺到釣尖。目的:一、減少掛餌的次數;二、敵擋小魚逗鉤;三、上魚準確率高。原料:過去用細玉米面加糖,用開水燙過蒸熟,現在是商品餌。我的體會是:在野釣中,野生魚一般對餌不太挑剔,兩種餌的差別不大。不過,商品餌更理想,更方便。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