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跟著水溫走”,才能做到“魚滿簍”,實際情況正是這樣。春,尤其是早春,氣溫、水溫、地溫都低,如果釣魚不跟著水溫走,是難有所收獲的。因為魚類是生活在水中的變溫動物,其體溫隨著環境水溫而變,二者相差僅0.5℃~1℃,只有魚的體溫在適溫範圍內與水溫保持一致,魚兒才能正常活動與攝食。不同魚種有不同的適溫範圍,當水溫隨著氣溫升降時,小則影響魚的活動與進食能力。大幅度升降就會導致魚類被動地進行生理性體溫調節,調節中一般不活動不進食,假如升降的幅度超過了該魚種的適溫能力時,其新陳代謝率很低,往往蟄伏水底,以靜養生,即使鉤餌落在它的嘴邊也會“金口難開”。魚在水中的天然食物是同水溫緊密相連的,水溫過低時,水生動植物(水草、藻類、浮遊生物、水生昆蟲等)的生長與繁殖受到抑製,魚的食物來源和進食欲望受到影響,當然也會影響垂釣效果。

釣魚實踐證明,在影響魚類生活的水溫、溶氧量、食物源和環境幹擾諸因素中,水溫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因素。水溫變化對魚類的各種生理活動會產生非常強烈的影響。我們在隆冬和盛夏釣不到魚,主要原因是水溫過低或過高;早春和晚秋魚難釣,主要原因也是水溫偏低。由此可見,不僅春釣要跟著水溫走,在其它季節裏釣也要跟著水溫走。跟著水溫走,就是跟著魚的適溫能力和進食能力走,只有這樣同魚的生理機能保持一致,釣魚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

那麽,如何跟著水溫走呢?以春釣來說,首先要將本地區五天波動平均氣溫值同所釣對象魚的適溫範圍比較,如鯽魚15℃~28℃食欲旺盛,5℃~15℃和30℃以上欠佳,4℃以下基本上不進食。由於氣候決定氣溫,氣溫影響水溫,水溫的升降比氣溫滯後,且當日最高水溫低於最高氣溫,所以,在氣溫5℃~18℃上下釣鯽魚是可行的,而釣鯉魚則要等最低水溫上升到8℃以上才能見效;如果釣喜高溫不耐低溫的草、鰱、鱅等魚種,則要等到仲春以後水溫進一步升高才會有更多的魚獲量。上面說的情況是指湖、庫、河、溪等自然水域。如果在魚兒密度大的養殖場釣,水溫再低一點也會有魚上鉤。

其次,由於晴天和陰雨天日夜溫差不同,不同水情(深、淺、大、小、靜、流、有草與無草)接受陽光輻射程度不同,水溫回升時間有差距,春釣跟著水溫走,必須選擇水溫回升快的釣場和釣位,才能立竿見影。通常淺水、靜水、小水面的釣場比深水、流水、大水面的釣場水溫回升早1~2個節氣(即半月至一個月左右);同一釣場陽岸比陰岸水溫高,故陽岸頻頻上魚時,陰岸的魚漂往往如板上釘釘;尤其是有水草和陽光的淺灘,水溫回升快,水生昆蟲隨之滋生,魚類趨溫、趨氧、趨食而至,故釣草灘是最佳選擇。由於春天水溫不高,溶氧量不足的矛盾不突出,無風時或避風處水溫稍高,避風釣往往比迎風釣效果好;如果找到了有泉眼和水下暖流的地方作釣點,常能獲得意外的收獲。上述種種都是春釣跟著水溫走的好去處,有選擇地施釣,必然心想事成。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