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漂大師何蔚藍關於浮漂及調漂講話實錄
蘆葦標的材質,不管是從臺灣過來的到現在為止也好,我們叫它蘆葦,其實它的學名不叫蘆葦。這種材料做出來的浮漂和孔雀羽的不同。孔雀羽做出來的浮漂兩邊是貫穿的,沒有外殼的,中間比較重,而蘆葦的浮漂裏面是最輕的,基本沒重量,只是一些海綿體在裏面,外皮則比較重。巴爾杉木是一種南美的木材,用它做出來的浮漂整體的浮力都很平均,也加了一道外皮。我們經常聽到有人 說魚口滑,所以我們挑的浮漂穩定性就要好一些,第一,要空心的,第二,很多人,特別像我們老釣手,包括上海的李恒等,都是比較喜歡用孔雀羽的浮漂。
為什麽孔雀羽的浮漂比較穩定呢?第一,因為它整體的浮力被中間壓住了,變成它的跳動性沒這麽好,加上它是空心的,浮力較大,所以魚咬鉤時它的跳動性就不是很強。蘆葦的就比較像一個球體,外面一塊皮,塗上油漆,變成裏面是最輕的,跳動性特別強。巴爾杉木的浮漂則是比較大眾化的,一般人都很容易調漂,因為它比較穩定,整體浮力是最均勻的,又沒有貫穿,又不是外面重裏面輕,很多人,不管是習慣釣孔雀羽的還是蘆葦的,他們去改釣巴爾杉木的,也會比較習慣,因為巴爾杉木的浮漂是處在這兩種浮漂中間的,這就也就是巴爾杉木這些年來仍然比較流行的原因。
關於靈敏與不靈敏的問題,在我的觀念裏面,不是說它的動作大,跳動明顯就叫靈敏,也不是說它的動作小,而它的準確度多就叫穩定,我的靈敏觀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有動作中魚那就叫靈敏,不管是孔雀羽的、蘆葦的還是巴爾杉木的。就像你釣魚必須要調漂一樣,這個漂是調出來的,如果正確理解了浮漂的觀念,不管是什麽材質的浮漂,你都會調到很準確也就是很靈敏。靈敏的概念其實應該是準確的產生動作中魚才叫靈敏,不是說亂動才叫靈敏,有種浮漂不動不動,一動就中魚,你說它遲鈍,其實它比誰都靈敏,這就是一個調和釣的概念差別。還有一個與競技比賽無關問題,就是我平時上網也好,今天也好,都聽到有人說其實5塊錢的浮漂也可以用,特別是休閑釣這幫人,就會說“你們這幫傻瓜為什麽要買這麽貴的浮漂呢”。很簡單,因為競技釣的浮漂我們都把它做的很靈敏,它能產生很多動作很多魚情,任何魚情我們都能產生,5塊錢的那種傳統浮漂與我們的有什麽分別呢?競技釣的浮漂可以做到傳統釣的浮漂的所有功能,而一些很笨的傳統浮漂就做不到這些功能,所以它就只能是這個價錢,因為它的加工工藝和材料都不一樣。但是有人又說“我拿這個5塊錢的浮漂也能釣到魚”,對,確實可以釣到魚,但是你讓他用這個浮漂去釣今天這種開口很小的魚,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傳統釣的浮漂是做不到我們競技釣的浮漂的功能,就好像拖拉機跑不過法拉利一樣。拖拉機可以開,在山路可以走,但是它在大馬路就走不動了。所以這個概念不一樣,沒有誰對誰錯,你們享受的是競技,他們享受的是釣條大魚拿回家喝點小酒很開心,沒有必要去發生一些爭論,因為大家享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從今天來講,很多人都知道浮漂是怎麽用的,釣魚用的,浮漂怎麽平衡來看動作,其實浮漂它真正的動作不管是在我們競技比賽還是休閑釣裏面,它是具備兩個功能的,不是說用來釣魚這麽簡單的,我們所有拿去釣魚的東西都是用來釣魚的。我們做浮漂的時候會做很多型號,也不是說你們只會買一兩支浮漂就夠了,每只浮漂有每支浮漂的功能。浮漂因為有鉛墜配重大小平衡力不同,配重大,下沈快,配重小,下沈慢,所以浮漂會有很多功能,也有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功能。大家去釣魚,有很多種釣法,浮釣,有釣中層的,有釣底的,所以我們選漂就很重要。控製魚餌下沈的速度,配合魚遊動搶食的速度,產生動作就是浮漂的第一個功能。第二個功能就是底釣功能。底釣就是說我們有個調魚釣的概念在裏面,如果我們今天不是釣半水魚,我們是釣底層,等到準備工作都做好以後,我們的浮漂為什麽會有動作?就是控製魚餌在水裏的一個狀態,但是它不是一個顯示器,它是一個控製器。把浮漂調得很鈍,才出動作就中魚,這樣才叫靈敏。還有不是說浮漂調的越高越靈敏,也不是說調的越低越遲鈍。舉個例子,我自己以前調過五目釣一目,這個到現在大家都還說很靈敏,我有的時候也這樣說,但其實只是為了符合大家的習慣,讓大家聽得懂,我個人並不是這樣認為的。我也調過六目釣一目,這個就很遲鈍,我叫它下遲鈍。在釣混養魚的時候,因為魚的吃口比較大,所以感覺不是太明顯,但是到了冬天在你們這邊釣魚的話,剛解凍,零下五六度的時候,你們就會感覺到這個浮漂吃不下去,因為它的浮力太大,就像一個大氣球漂在上面一樣,一個小孩怎麽樣都拉不下來,如果你換成一個小氣球,他馬上就能拉下來了,也就是說上浮力調整的過大,而釣的目數偏小的話,很容易造成一個反作用力,上面拉力太大,而魚咬鉤只是一個一吸的過程,特別釣拉餌,就變成魚只是一吸就吸到鉤的殘留物或者是根本就吸不動,這就造成假動作,引起很多空竿。很多大師釣魚都是先看浮漂,他們都是在調目上做文章,往往大師一動你的浮漂就能上魚了,這就是解決了上浮力過大的問題,所以我以前就說過,調目最重要。還有一個就是下遲鈍的問題,這個在調鯽魚時問題還不嚴重,餌料比較重,鉤也比較重,如果我們調目太小的話,就會出現那種魚過來了,老冒泡不咬鉤的現象。魚在窩底裏面冒泡,只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餌料的氣味對了,氣味不對的話怎麽能把魚誘過來在裏面冒泡呢?一種餌料的氣味和嘗到的味道不一樣,就像我們家裏炒豬肉,加點很苦的東西進去,炒出來大家覺得很香過來吃,然後吃一口吐掉,因為是苦的,另一種是味道過濃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下遲鈍的問題,很多時候很多池塘都是有淤泥的,用的浮漂過小或者調目過小、漂目過大的時候,根本就拉不起魚餌,魚餌掉到泥巴裏面,魚就聞到這個味道,但是咬不到鉤,只能在旁邊竄來竄去老冒泡,這個時候換個大的浮漂或者調目的大小換一下,把魚餌拉起來讓魚可以很快的找到魚餌就可以了,這個就是靈與鈍的分別。為什麽浮漂會產生動作呢?這個動作指的是下沈動作。產生的條件除了鉛墜的配重。比如說兩個魚餌入水拉下去是平水我們釣兩目,上面的魚餌的一半重量是由這個水底來承擔,兩目的重量有一半是浮漂的浮力在承擔,這樣叫輕觸底,魚吃食的力量一定要大於浮漂上浮的力量,這樣魚吃食時才能同步產生動作,所以冬天的時候浮漂的拉力要小,才能出動作,我們所謂的調漂也就是調整留給魚的拉力大小,所以我們才有細身的、長尾的,把這個浮力表現的越精確,所接受的信號也就越精確,才會越靈敏。這個就是我說的一個上浮力和下遲鈍的觀點。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