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野釣子線宜短不宜長
本人野釣的這幾年裏,一到冬季,收獲便與其它三季有著天壤之別,除卻電魚藥魚等人為因素以外,多數情況是由於受臺釣影響,子線長造成的。
長久以來,一直受臺釣長子線的熏陶,把子線綁得較長,一般在15-20厘米左右。春、夏、秋三季魚口猛,動作大,浮標的信息很清晰,長子線大幅度擺動是優勢,而一到寒冷的冬季,尤其是接近冰點,魚的吃口微弱許多,體現在浮標上的信號只有那麽微微的一點,若不是全神貫註地緊盯浮標,往往會錯過魚汛,如此一來,一天下來眼睛非常累。幾年前的一天,受一位釣友的啟發,改用約五六厘米長的短子線,因個人水平上的問題,魚獲數量也沒多大上升,但浮標的動作倒是清晰了不少,雖然只是多了那半目甚至三分之一目。可相比以前已很容易辨別。
為什麽子線短了約十厘米就有這麽明顯的效果呢?細細一想,不難解釋。子線長,鯽魚吃食咬鉤後有個擡頭的過程,子線越長,擡頭的幅度越高,體現在浮標上的信號就越慢,冬季此情尤盛。而短子線出現信號快,清晰,易於辨別,是冬季野釣的首選。
特別要講的是前幾天的一次野釣,陣風足有五六級,用短子線浮標的動作顯而易見,為了再一次驗證長短是否有別,特意換上長子線,偶爾擡竿卻見鉤子早已掛在鯽魚上唇,可浮標卻無任何的信號,這就印證了短子線在冬季優於長子線。
有人懷疑鉛皮座離鉤子太近是否會引起魚的警覺,其實大可不必過慮。傳統釣裏的鉛墜離鉤只有二三厘米,絲毫不影響上魚,還經常上大魚就是例證。由此我認為,冬季野釣子線宜短不宜長。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