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人不愛吃魚”。這可能是魚吃多了,產生了厭膩感,情在理中。但也有釣友這樣反映:“平時釣的魚太腥了,特別是人工飼養的淡水魚,不但有腥味,而且還有一股很重的泥土味,別說吃,就是聞一下,也會倒胃口。”所以,很多釣友感慨:“如果魚沒有腥味和泥土味的話,那麽愛吃魚的人會更多。”
那麽,魚的腥味和泥土味到底是怎樣來的呢?
其實,不論是海水魚還是淡水魚,腥味總是有的。原來魚體內有一種叫“氧化三甲胺”的物質,“氧化三甲胺”具有一定的鮮味(魚肉之鮮美與此相反),但當魚死了之後,這種具有鮮味的“氧化三甲胺”就會不斷地“脫氧”還原成為“三甲胺”。我們所聞到的腥味,基本上就是“三甲胺”的氣味。因此,活的魚腥味較輕,死了之後就會聞到腥味(死得越久,腥味越重)。
如何除去這種具有腥味的“三甲胺”呢?問題並不難,因為“三甲胺”是一種堿性物質,受熱後易揮發,所以我們要在烹調過程中,加一些蔥、姜、花椒、茴香、醬油、醋和黃酒之類的佐料,這些佐料不僅可以去腥味,還具有增鮮的作用。特別是醋和黃酒,對去腥味起主要作用,因為黃酒中含有乙醇這種揮發性的有機溶劑,能使具有腥味的“三甲胺”物質溶解,並在揮發過程中將部分溶解的物質帶走(蒸發掉),所以使魚的腥味大為減少。再說醋,由於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和堿性的“三甲胺”能起到中和(溶解)作用,從而消除“三甲胺”的腥味。
所以在烹調魚時,無論是新鮮的或剛死不久的(死了很久,魚肉已腐敗變質的,不可食用,以免引起各種病癥),千萬莫忘記放些黃酒和醋。
但有些人在烹調魚時,黃酒和醋都加了,卻仍有“三甲胺”這種腥味,其原因何在呢?後查 明,在烹調過程之後(魚快熟,或快盛起時)才加黃酒和醋,由於時間太短,黃酒和醋對“三甲胺”的作用不大,所以仍有腥味。合理的方法是在烹調魚之始,就將黃酒和醋放入,這不僅能使腥味大量蒸發掉,而且也可透入魚中,起到助鮮的作用。我國有個俗語“千滾(沸)豆腐萬滾魚”,其道理即在於此。
但是人工飼養的池塘裏釣到的魚(死後)不但有腥味,而且還有股泥土味,吃起來實在大倒胃口。這種泥土味的由來,與池塘的“老化”有關(淤泥多了,一些細菌增多,能使魚帶有泥土味)。如何除去泥土味呢?解決起來也不難,只要把這種淡水魚在淡鹽水中暫養一個小時(如死後,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即可除去泥土味。
不過在烹調帶有泥土味(又有腥味)的淡水魚時要註意:一是剖魚時必須把鰓清除幹凈,這是魚的呼吸器官,直接與水接觸,常是病菌生存的地方,而且很腥(所以海水魚也應盡量除盡)。二是淡水魚的魚膽比較大,摘去時要小心,不要弄破。如果魚膽弄破了,汙染了魚肉,可在被汙染的魚肉處撒上一些黃酒,或撒上一些小蘇打,可使膽汁溶解,再用水沖洗,可除去苦味。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