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釣法的高靈敏度 驗證「歸零點」
兩本介紹“臺釣”的書中找到一段相同的解釋:臺灣釣法的高靈敏度,就是從上浮物體—浮漂,和下沈物體—鉛片座、鉛片墜、連接環、魚鉤之間,找出它們的浮動中心點,也就是臺灣釣魚高手習慣稱之的“歸零點”,即浮力=下沈力,兩者之間互相抵消的“歸零點”。
測試方法大致如下:把浮漂調成平水,剪去一塊能讓第一目升起的鉛皮,然後照這塊鉛皮的大小,依次剪去,剪一快升一目,當剪到某一目時浮漂升起一目以上,此目就是此漂的,“歸零點”。
我曾問物理專家,什麽是“浮力中心點”?得到的回答是從沒聽說過。但我不死心,又去書店翻遍了教科書中有關浮力的文章,最終也沒有找到“浮力中心點”這個名詞。仔細想想,這可能是作者的表達錯誤。他想說的可能是浮漂的平衡點。
根據浮力的漂浮定義:浮漂被浸入水中後,因水對浮漂產生的浮力大於浮漂的重力,浮力會把浮漂部分托出水面,減少浸在水中的體積,浮力也相應減少,直到浮力同浮漂體系所形成的重力相等時,浮漂停止上升,並保持不動。浮漂此時與水面相交的那條線,就是現有的浮力同浮漂(包括所有配件)的重力相平衡的—平衡點。此時浮漂處於二力平衡之中,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即浮力=下沈力”。
示標的平衡點有兩個規律:一是在示標的任何一目都能形成;二是示標必須同水面相交並保持不變時才能確定。我們調四、調三、調任何一目,都可以做到“即浮力=下沈力”,如果這就是“歸零點”那就無需再去費心尋找了,因為每目都是“歸零點”。
浮力定義告訴我們,平衡點不是“歸零點”。因為對浮漂而言,“歸零點”只有一個,無論它是否與水面相交都永遠存在,並且是固不變的。說白了,“歸零點”就是浮漂的最大浮力點。它不需要測試,一看便知道,因為它只能是在浮漂的示標頂端。
1997年我在《試論競技釣鯽法—漂的標點與漂的語言》一文中提出的“剩余浮力”(指浮漂的剩余設計浮力也可以理解成浮漂的剩余載重量)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釣手所了解和接受。那我們順著“剩余浮力”這個思路往下說:只要示標露出水面,就是有“剩余浮力”存在,有“剩余浮力”就不能出現歸零現象。而“剩余浮力”只能是隨著配重的逐漸增加而逐漸減小,直到示標全部浸入水中“剩余浮力”為零時,才是歸零。按照浮力的規律,多大的重力,能使浮漂多大的體積浸入水中:減少多大的重力,浮漂就有多大的體積浮出水面。“剩余浮力”的遞減或遞增的過程,不可能違背這個等量變化的原則。除非有人能證明阿基米德有關浮力的原理是錯誤的。
所以說浮漂的“剩余浮力”的遞減過程中,零值只能出現在末尾,絕不可能出現在中間,除非是這支浮漂的示標分為兩段,並由一根極細的硬鋼絲連接,兩段之間並留有一定的間距,才可能出現臺釣中所說的“歸零點”的現象。
“歸零點”之說雖說是錯誤的,可當年釣界前輩提出“歸零點”這一觀點時,我想不會是憑空想像的,一定是有一定原因的。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前輩誤認為有“歸零點”現象的呢?
我分析有三種可能:一是測試所用的浮漂(達摩軟尖子)每目的體積不同,在等量減重後示標升起的高度不一樣;二是示標的壁薄厚不一,造成目與目自重不同;三是受水的表面張力影響。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