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立漂臥鉤底釣的浮漂信息
現僅就傳統立漂臥鉤底釣魚兒吞餌就食之動態與浮漂同步顯示問題,作一淺析,以拋磚引玉。
(一)點漂:即浮漂在原漂位的基礎上輕柔穩靜小幅度地下沈復原、再下沈再復原、往復幾次的漂態。點漂主要是餌魚吞鉤餌之所為。鯽魚發現餌食後,常常是頭朝下尾朝上,魚身斜向水底,用小口輕慢地啄食鉤餌,狀如搗蒜,將餌吞入口邊馬上又吐出,吞吞吐吐往復幾次(吞吐幾次沒有定數,往往是2~3次)。鯽魚啄食時使腦線與墜子均為之觸動,水面上浮漂則顯示為點動之狀,即形成點漂。往復吞吐時的點漂不是正式吞餌,而是魚兒在品嘗和探食,如果品嘗餌食既適合口味又無異常現象便會正式吞餌,故漂體顯示為點漂漂態時不應提竿,如此刻提竿既不得魚又必將欲吞餌之魚驚跑。點漂只是魚兒即將吞餌之前給釣者的無聲有形的提竿的預備令。
(二)送漂:即浮漂在原漂位的基礎上從水面上升起的漂態。也有稱之為托漂或送浮的。送漂通常是在點漂之後形成。漂體從水面向上垂直升起一小部分(一般約為1-3厘米)就停止了的漂態稱之為小送漂;漂體從水面垂直向上升起大部分(一般約3厘米以上)就停止了的漂態稱之為垂直大送漂(簡稱為大送漂);漂體被送出水面呈斜向而停止了的漂態稱之為斜向大送漂(簡稱為斜送漂);整個漂體被送出水面呈橫臥水面的漂態稱之為倒向大送漂(簡稱為倒漂)。送漂的形成主要是餌魚吞餌之所為。送漂的形成:鯽魚在往復吞吐品嘗探食之後認為無異常現象又適合口味,則正式吞餌,其就餌動作是:擡頭落尾平身,魚身與水底平行,魚口含鉤餌同步將墜子拾離水底,故而漂體與之同步在水面呈上升之狀,即形成送漂之漂態。
各種送漂漂態的不同形成,區別在於魚兒吞餌擡起鉤餌和墜子離開水底距離的不同。
①小送漂:魚兒吞餌在口擡頭落尾平身,魚身與水底平行,並不遊走;鉤餌和墜子被魚拾離水底距離很短;漂體與之同步從水面垂直向上升起一小部分而形成小送漂之漂態;
②大送漂:魚兒吞餌在口擡頭落尾平身,魚身與水底平行,但不停留馬上又接著向上擡頭落尾,魚身則呈頭朝上尾朝下的向上傾斜的狀態,而此刻又不遊走;鉤餌和墜子被魚擡起比小送漂時墜子離水底的距離增高了些,漂體則與之同步從水面垂直向上升起較大部分而形成大送漂之漂態;
③斜送漂:魚兒吞餌在口,擡頭落尾平身,接著馬上又繼續擡頭並向上又遊動一些馬上又停峙;此刻鉤餌和墜子被魚擡起比大送漂時墜子離水底距離增高了些,漂體則與之同步從水面上升起並呈斜向之狀態而形成斜送漂之漂態;
④倒漂:魚兒吞餌在口,擡頭落尾平身後,仍繼續向上移動,鉤餌和墜子被魚擡離水底的距離越來越高,故而漂體從水面不斷上升並呈倒臥於水面之狀態而形成倒漂之漂態。各種送漂漂態形成的過程中均為最佳提竿時機,因為送漂形成的這個瞬間,鉤餌正在魚口之中,故提竿起魚十拿九穩;如若漂體由送漂已回復到原來漂體之常態時,則表明魚已吐鉤餌而去,此時提竿則為時已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