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釣中使用的浮標都是立標,浮標的由標腳、標身、標尾三部分,有關構造選材方面前邊已經大致說過了,這篇主要和大家說說浮標的各部分構造的功用及對浮標產生動作的影響。目前有售的浮標造型有些讓人覺得眼花繚亂,想去買一只浮標都不知道該選什麽樣式的。那麽我們就從浮標的各部去詳細的了解它。

  首先我們從標腳上把浮標分開來。浮標的標腳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取材和外在形狀的不同,現在市場上的浮標大多數都是碳腳製作的,也有一些竹腳的,鋼腳的,玻璃鋼腳做成的。不同材質的標腳的重量由高到低依次是:鋼腳,玻璃鋼腳,竹腳,碳腳。標腳的不同主要用來調節浮標的重心點的位置。同種材質的浮標,標腳長的重心點就偏高;標腳同等長度的浮標,標腳輕的重心點也會偏高。反之亦然。

  浮標製作成不同的重心點的位置是用來調節浮標的翻身速度的。我們把浮標平放在一個支點上,待其平衡後,那個點就是大致的重心點。浮標在我們拋竿後首先是躺在水面的,當然水面也是一個支點,浮標在在接觸水面的瞬間是處於短暫的以水面為支點的平衡狀態。標腳一端受到右鉛墜的重力產生的一個向下的拉力,這時產生初始運動的浮標,我們可以先看做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杠桿,那麽它受力運動的時候要以支撐點--重心點位置為軸點,受力一端向受力方向運動。我們先假設浮標的重心點在水面處於固定的狀態,那麽重心點位置高的浮標,它向下運動直到翻身的過程中,它的重心點以下的位置劃過的軌跡就較大,翻身就較慢;重心位置低的浮標劃過的軌跡就小,翻身就快些。不過因為水是個流體,那麽浮標在標腳端受力向下翻轉時不會一直停在水面不動,而是會隨著鉛墜和鉤餌一起向下運動,那麽翻身慢的浮標,重心點在水中隨鉛墜和鉤餌下落的距離就較長,那這種浮標翻身後露出水面的部分就較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翻身在較高的位置,基本在標尾的位置。反之重心點位置低的浮標,翻身就會站立在較低的位置,也就是比較接近標身部分的位置。

  浮標翻身的快慢和翻身的位置不同,都是為了在垂釣中起到不同的引魚和抓口作用。翻身慢的浮標可以更好的讓線組在浮標翻身後,大線剩余的一部分大擺連同子線的小擺帶著鉤餌在近底部分水層中停留較長的時間,能更好的引誘近水底水層的魚,可以用在魚比較密度較小的水域,和用來對付慢口魚糗口魚,而且可以利用它的這個特點把魚引離原來的泳層,如果對自己手中的浮標很熟悉,那還可以抓到很多翻身過程中的動作。翻身快的浮標大多是為了對付快魚的,或是用來在小雜魚多的水域垂釣。上魚速度快,給口快,那就需要浮標翻身就基本上到位,出動作快,也就能抓更多的口。在小魚鬧鉤的水域更需要快速翻身快速到位的浮標。不過翻身快的浮標鉤餌在即將到位的時候鉤餌劃過的軌跡明顯少於重心點高的浮標,那引魚就相對不如後者。翻身位置在標尾的浮標,翻身後會掩蓋一些小輕小的動作,很難抓到翻身過程中的細微小口,但也會為我們過濾掉一些幹擾讀標的假口;而翻身位置接近標身的浮標,出動作就比較快,翻身幹凈利落,翻身後再出現的動作就比較好掌握了,會更利於我們抓口。目前這種翻身快的浮標大都是竹腳製成的,但是很多竹腳浮標由於設計的緣故在翻身後會有個反彈,這是由於標腳太重的緣故,這個反彈會掩蓋很多有效魚訊,也會被我們誤認為是真實的魚口。針對這個情況,市場上出現了粗碳腳浮標,粗碳腳的浮標並不是只是簡單的為了增強標腳的強度,而是調整了標腳的密度,而減少了浮標的自主翻身,也就減少了浮標的無用反彈,給口更加清晰可辯。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