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深魚餌味宜淡瘦水魚餌料味要濃
“水至清則無魚”和“渾水摸魚”,前者是說魚借水色隱蔽活動,水色澄清一眼能看到底是釣不到魚的;後者是說,魚有視覺,渾水模糊了魚的視線,適合摸魚而不適合釣魚。
釣魚看水色,既不能太清也不能過渾。水至清則無魚,必須垂釣透明度以下並有一定深度,但渾如泥漿,魚看不清釣餌也不行。江河、行船的大中型湖泊水色渾濁,魚以人類的廢棄物和水生動植物為食,基本處於饑餓狀態,攝食主要依靠視覺、嗅覺和味覺,具有攝食快、吞鉤深的特點,用餌以腥為主。平原小型湖泊水深有限,風浪大時水比較渾濁,可是經常走水,導致魚的行為沒有規律,此時魚不辨深淺,經常會在水深0.8—1.2米的近岸覓食。風浪小、走水慢的時候水色相對較淡,上層魚不畏光線,但受竿影、人影幹擾一般很少出現在近處;
雜食性的下層魚怕光,不是停留在中間的深水區,就是出沒於深淺結合部偏下位置尋找食物,所以都要用長竿。為了把深水中的魚誘來和將過路魚留住,必須下重窩,不過釣餌要精,包括形狀、大小、輕重都要有針對性,味則因魚種而異,或淡腥或淡香,不追求濃腥濃香。水庫一般都比較深,由於不餵食、地處偏僻、汙染少的緣故,水色比江河湖泊清淡得多,這樣時間長了,魚有了固定的覓食場所和洄遊路線就很難聚窩了。
水庫多駐釣——選準一個釣位後堅持下重窩連釣幾天。由於連續在一個地方找到食物,魚有了記憶,然而釣餌的精和粗、濃和淡必須突出於誘餌,否則魚會只食誘餌不食釣餌。另外,水庫用什麽餌還與釣位的生熟有關,如果是經常有人釣的釣位,則要打聽常用的是什麽餌,陌生釣位主要是靠守,即使是濃味餌也會因入水時間長而變淡了,所以水庫釣魚與味的濃淡無關。
池塘由於魚密度高以及投餵飼料的原因,水色多比較深。如果投餵的是糧食類飼料,誘魚用濃香,釣則主要考慮釣餌的重量和大小,與味的濃淡無關。然而商品餌的味主要是靠化學香精,雖然味型、濃淡不同,但為了不過分刺激魚的嗅覺,避免聚魚過多造成魚口混亂,在魚聚來後應改用淡味餌。釣魚比賽都是先濃後淡,到最後用白色無味的釣餌就是這個道理。由濃趨淡雖是池釣規律,但它主要是針對鯽魚的。
如果是釣混養魚,味的濃淡則要結合魚種和飼料在偏腥還是偏香上作調整。主攻對象是草魚,池塘又是餵糧食類飼料的,則減腥增香,加入炒麥香型的綜合餌;主攻對象是鯉魚,餵的是顆粒飼料,則減香添腥,適當添加一些蝦粉或者魚粉。
釣魚人曾有一個禁忌——釣餌只能循著一個味道,還特別強調:腥和香不能串味。可是釣混養魚無須講究,不管是餵糧食類飼料還是顆粒飼料,魚的嗅覺認同和味覺認同是有差異的。例如混養池塘中的鯉魚,雖有聞香即來的特點,但不是濃香就吃,淡香就放棄,濃味能左右魚的嗅覺,但接受食物是靠味覺。如果釣餌從外形到味道都是魚平時沒有接觸過的,它會圍著食物作長達數小時的試探。
在這個過程中,釣餌的味已經不起作用,哪怕淡得無味它也會接受。一個比較:湖泊水庫水色淡,就是魚聚窩也很少見到魚星,但魚咬鉤幹脆,不問味淡味濃見餌就吞;池塘水色深,魚來得快,可是魚多了不是口亂就是不咬鉤,都要等到釣餌被水泡軟了,浸得沒有昧了才咬鉤。
瘦水魚 味要濃
比較而言,肥水是指養殖池塘,未被魚完全消耗的餌料變質了,以及魚的排泄物都會使水質變肥;瘦水主要是指水質清澄、透明,多水草而缺少自然餌料的水庫湖泊。例如丘陵地區的小水庫,透明度80—100厘米,作為水源,除生長著一些野生魚類外,一般是不養魚的。有些湖泊為保護水質,除了為清除藍藻放養一些鰱魚外,雖有自然繁殖的野魚也因為缺乏食物而生長緩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