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立漂露出水面的漂目能反映出水下鉤餌臥底狀態及腦線狀態,能反映釣組的靈鈍狀態;二是可以隨時方便地調整上述狀態以適應不同的魚情。

    調漂是指改變墜重、餌重或捋動浮漂改變水線長度從而改變水面上漂目的操作過程。定調目需要調漂,定釣目也需要調漂。有半水懸浮無鉤餌定調目,也有半水懸浮空鉤定調目,還有半水懸浮掛雙餌或單餌定調目。調目是釣目的基礎或者說是參照點。知道釣目參照調目能了解水下鉤餌狀態。例如半水掛餌調平水釣1目,必然是長腦線鉤餌觸底,水底地面承接了部分鉤餌重力(相當於浮漂1目的浮力),短腦線鉤餌懸浮。如果不知道調目只說釣1目或2目,對鉤餌狀態或靈鈍狀態就全然不知了。可見釣目調目二者不可割離,不能孤立,必須聯系對照才有意義。

    一般調釣法只有一個調目和一個釣目,也就是說對釣目的參照數只有一個。我們如果定兩個調目采用兩個參數,情況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釣目與水下鉤餌狀態、與釣組靈鈍狀態就會有十分明確的相關性,而且容易隨時改變釣目和釣組靈鈍狀態。我們可以把定兩個調目(兩個參數)的調釣法稱為雙參數調釣法。

    調漂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半水懸浮無鉤餌定調目,可稱之為無鉤餌參數A。這個調目可定在漂尾中下部。第二步:半水懸浮掛雙鉤餌定調目,可稱之為有鉤餌參數B。鉤餌重量大、漂尾細則AB間距離大,反之則小。第三步:定鉤目C,向上捋動浮漂使水線延長直到鉤餌觸底。把釣目定在AB之間或大於A。

    根據釣目C和兩個調目(兩參數AB)的關系,可以明確水下鉤餌狀態,也就可以明白釣靈釣鈍狀態。當C=B時,兩鉤餌完成懸浮(釣浮),是釣最靈敏狀態。當C=A時,兩鉤餌完全臥底(鉤餌重力完全被地面支撐力抵消),是釣遲鈍狀態。當C>A時,不僅兩鉤餌完全臥底,而且腦線已彎曲,是釣更遲鈍的狀態。C點介於AB之間,則鉤餌狀態既不是全臥底也不是全懸浮。C點在AB連線的中點,是一鉤餌完全臥底,另一鉤餌懸浮,是釣不靈不鈍狀態。C點在A點與AB中點之間,則是一鉤餌完全臥底另一鉤餌部分臥底,偏向於釣遲鈍。C點在B點與AB中點之間,則是一鉤餌懸浮另一鉤餌部分臥底,偏向釣靈敏。總之,C點越靠近B點鉤餌懸浮得越多也就越靈敏;C點越靠近A點鉤餌臥底越多也就越遲鈍;C點大於A腦線已彎曲更遲鈍。

    要想改變鉤餌狀態改變靈鈍狀態以便探索魚情適應魚情,方法十分簡便:只要上下捋動浮漂改變釣目C的位置就行了。想怎麽改就怎麽改,而且隨時知道水下鉤餌狀態和相對的靈鈍狀態。

    釣目、調目和鉤餌狀態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規律的聯系。這個聯系還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出來。當然,在實踐中不必用這個公式,就像平常買菜不必用計算器一樣。下面介紹的公式供有興趣者參考。

    D=(C-B)÷A-B/2

    D是鉤餌臥底數,反映兩個鉤餌有多少臥底有多少懸浮。也反映相對靈鈍狀態,臥底數越大越遲鈍。可設定D=1為靈鈍分界點(計算略)。

    幾點說明:

    1.用漂尾粗細均勻、漂目等長的浮漂,計算誤差較小。

    2.為方便起見,也可以半水空鉤調A點(空鉤參數)。推算上有誤差,仍可使用。

    3.使用單鉤調漂方法相同。先半水空鉤定調目A再掛餌定調目B,然後放長水線定釣目C。一般情況下,C定在AB之間。這時鉤餌觸底而不完全臥底,即鉤餌重一部分被水底地面承接,一部分被浮漂的浮力所牽引。

    4.為了減少水線長短引起的重量誤差對調目的影響,在“半水”調漂時,先找底,然後縮短水線約20厘米。也就是說,“半水”不取水深的一半而是取略小於水深的深度。

    5.絕對的精確計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餌料重量不可能每次保持絕對相同。一鉤餌完全臥底另一鉤餌部分臥底時,長腦線已彎曲產生有一定彈力,使計算不可避免產生誤差。在實踐中不必過分追求精細。

    6.調漂三步驟同樣可以應用於星漂(散漂)懸墜釣組。第一步半水空鉤調漂,記下水面上有幾粒浮子;第二步半水掛餌調漂,又記下水面上有幾粒浮子;第三步定施釣時水面上露出的浮子數,這個數在前兩次數目之間。施釣時,墜懸浮而鉤餌剛觸底呈直立狀,是星漂釣法中比較理想的狀態。看漂時註意看水面下浮子的微小動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