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嘴魚俗名“翹殼兒”,(學名“翹嘴鲌”,ba,讀二聲)當地人見它魚嘴上翹,形象地叫它翹嘴魚。在烏木水庫釣“翹殼兒"也是“漁民”們慢慢總結出來的,開始只是偶爾釣得幾條,後來就有人專釣“翹殼兒"了。在烏木水庫釣“翹殼兒"最好的餌料是河蝦的肉。新鮮的蝦肉潔白醒目,又有極其濃烈的鮮腥味,是“翹殼兒"最愛吃的餌料。一只大蝦可分成三、四段,小蝦肉則整個掛在鉤上。魚鉤得用7、8號以上的長柄鉤以方便取鉤,不然“翹殼兒"十有八九會將鉤吞進肚裏,你的時間就大部分用在著急取鉤上了。釣“翹殼兒"用0.2以上的粗線,以便在魚上鉤後盡快地將其拉出水面,避免驚擾魚群。浮漂要有足夠的浮力便於浮釣,最好用中號圓漂;40克左右的墜子,就是頂風也可拋的更遠;魚竿要盡量長以便追逐遠處的魚。“翹殼兒"遊速快,活動範圍大,以小魚小蝦為食,最愛群居覓食。它體形不象烏魚那樣粗短,而是身體修長,快速遊動時阻力較小。烏魚捕食先是彎著身子靜靜地等待,看準時機猛襲得手,而“翹殼兒”是集群快速長途追逐捕食,就象草原上狼群不同於獅子一樣。在烏木水庫常見到水面突然有大群小魚紛紛躍出,剎那間打破平靜的水面,那就是“翹殼兒"在圍食小魚了。此時將餌拋下會引的魚群爭食,收獲一定不錯。但“翹殼兒"的食量大,捕食範圍也大,在一處遊動覓食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久覓食不得就會群起遊往它處,所以釣“翹殼兒"最好是群釣。約上三、五人釣“翹殼兒"的收獲往往數倍於一個人單釣。

 
  在烏木水庫釣“翹殼兒”水平高的不計其數,有的一次釣數十斤,甚至有釣得太多拿不動花錢請人挑回家的。不知是“翹殼兒”真的不好吃,還是“翹殼兒”太好釣,釣得太多才不好吃,在我們單位一般沒有用“翹殼兒”熬湯的,就連黃燜、紅燒吃起來也不可口。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翹殼兒”是一種性格極其暴烈的魚,從被放進魚簍起就不停地亂撞,並很快精疲力竭地死去,一般沒人能將活的“翹殼兒”帶回家。給人的感覺是不如鯽魚、鯉魚新鮮才覺得不太好吃吧。因此釣“翹殼兒”往往只是圖個釣的痛快。釣的時候高興,釣回來吃不了,送人又不好意思。直到有人發明了自製魚松的方法,才使釣回的“翹殼兒”不再是個包袱。
 
  雖然“翹殼兒”好釣,不知何故卻始終沒有人釣到過大翹嘴,一般都在一斤以下。在距烏木水庫不遠的山後有一個“同心水庫”,水庫面積不足烏木水庫的1/30,但也是魚蝦眾多,而且地處偏僻,釣魚的管理又比烏木水庫更嚴,所以更好釣魚。那裏的“翹殼兒”不用蝦釣,當地的農民就用叫“沙老棒”的魚做餌(“沙老棒”學名叫“棒花魚”,是各淡水湖泊、水庫、河流都有的一種小魚,一般只有2-3公分,最大的也不超過5公分。體半透明,狀似小鯰魚,成都人叫它“沙甕子”,也有因其愛停在沙石上覓食叫它“巴石參兒”的)。方法也更簡單:用一條長的粗魚線,重墜,離墜30公分栓一塊泡沫塑料做漂,大號魚鉤,掛上“沙老棒”盡力向水面遠處扔出,然後往回拉,“翹殼兒”追上就是一口,往往能釣到十多二十斤的大“翹殼兒”。
 
  談到釣“翹殼兒”的魚餌用蝦,就不得不談到烏木水庫的河蝦之多。烏木水庫的水草豐茂,其間河蝦無以數計,其大者約有手指粗細,長著兩個威風凜凜大鉗子,見著食物就吃,極易捕撈。將羊骨、雞腸之類捂上一、兩天,有了刺鼻的臭味,用來誘蝦極其靈驗。將其放在紗布做成的捕蝦網裏,輕輕放在靠水草邊的水底,每隔十分鐘左右再輕輕提起,就可撈得十多二十只歡蹦亂跳的河蝦。開始撈上的是清一色的大蝦,到後來就是小蝦了,此時就得另換地方。半天撈上三、五斤絕對不成問題。撈蝦的活一般由婦女、兒童去幹,一邊玩一邊撈蝦,半天的收獲就可以做油炸大蝦、溜蝦段、炒蝦仁幾個菜了,甚至還可再包一頓全蝦仁餡的餃子。用開水燙熟、烘曬成蝦幹用來下酒、作小吃味道都好極了。成都附近盛產“龍蝦”(學名“螯蝦”)比河蝦更好釣,其味道就差得太遠了。吃起來一股濃重的腥臭味,全靠大量的辛辣調料壓腥,否則根本無法下咽。成都人照樣大吃特吃而且吃的津津有味。我到北京、廣州、上海等大都市出差才知道鮮蹦亂跳的河蝦可以賣到38元一斤。廣州的飯店裏小小一盤白灼蝦要三、四十元,其味道、口感絲毫不遜於基圍蝦,而在我們駐地只賣5毛一斤。所以才有用蝦仁釣“翹殼兒”魚的奢侈釣餌。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