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竿野釣,主要用於釣鯽魚等小型魚類,兼釣3千克以下的大魚,超過此重量,斷線就沒商量了。如果釣線(含子線)粗大結實,不斷,那或許斷的就是釣竿了。比賽用竿一般不輕易斷,因為它是有針對性的用竿,釣對象魚用鯽竿,釣混養用鯉竿、戰鬥竿或幾H的極硬竿,魚再大,不過是主線切了。但是野外水域垂釣會碰上多大的魚,並沒有預見性,因此中大魚後斷線跑魚是常事,是休閑釣不可避免的一大憾事。然而,當釣上幾千克重的大物後,線不是斷在比主線小近一倍的子線上,不是斷在8字環處,也不是斷在竿尖軟鞭梢與主線的連接處,而是斷在固定浮漂座的上下4粒太空豆之間,不僅斷線跑魚,甚至連浮漂也搭上了,讓人困惑。

在正常情況下,中大魚後大多數斷線跑魚是在小於主線0.7倍左右的子線處(如主線1.5號,子線0.8~1號)。道理很簡單:不同線徑所能承受的拉力值不同,線徑越粗,拉力值越大,越結實;反之,線徑越細,拉力值越小,越容易斷。由此推理,首先斷的應該是子線,如果斷的是主線,並非子線,只有兩種可能:1.主線使用時間過長,嚴重老化;2.線體受損變形,拉力值減小。退一步說,即使是主線斷,也應該是斷在8字環或軟鞭梢處。因為,這兩處打了結.而打結處的抗拉強度變小了。但事實是,切錢是在緊鎖漂座的太空豆處,其他處卻安然無恙,怎麽解釋?

這是因為,8字環和軟鞭梢打的結均在竿尖和子線兩個反作用力的起始點,當兩個反作用力做工(形成拔河式的對拉)時,力是往下傳的,加之緊鄰8字環的泄力環的啟動和竿尖的彎曲,會對兩末端打結處形成一定的緩沖(泄力),所以不會對主線構成太大的威脅。筆者曾在一段30厘米長的2號魚線的兩個末端處各打一個結,再在線的中間打一個結,然後卯足勁猛忳,線從中間打結處折了,兩個末端的結無傷大體,連續做三次實驗,結果都一樣。而緊鎖漂座的4粒太空豆(越小的太空豆勒線越緊)就像打了一個大死結,形成對作用力傳遞的阻截。

當兩個反作用力做功時,兩個作用力傳至4粒太空豆處,力的傳導受阻隔,於是兩個反作用力的拉力點便集中在太空豆處,隨著兩個作用力的不斷做功,夾在太空豆中間的線拉伸變形加重,其抗拉強度陡降至不及8字環、軟鞭梢和子線,線就從固定漂座的地方斷了。

這一非常規的斷線,並非個案,我就曾遇到過,相信久經沙場的釣者有此經歷的人不會太少,只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罷了,故而不知成因。就連2009“碧波杯”冠軍得主龔平,在第一場釣混養時,1號的主線中大魚後被切,也是在漂座處,浮漂也伴隨魚兒去了。

造成主線被切,跑魚又折漂的成因大致有三種:

1.野釣水域水底的巖石、殘留的樹樁(枝)、垃圾等導致的掛底,無奈之下縮竿強拉後,子線斷了。當失而復得的主線重新換上同樣長短的子線後拋鉤,發現釣目漲了1~2目,這便是主線受到強力的拉拽後形成的延伸性所至(線的品質越差,其延伸性越大),下次再掛底,丟的仍會是子線。如果重復掛底多次,主線形成嚴重的拉伸變形,線徑變癟變細,其拉力值大打折扣,那麽斷的必然是主線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