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蟲--冬季釣魚的好餌料
從每年的11月初到第二年的4月以前,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只要還開口吃食的魚,對於這種生長在汙水溝和死水泡及坑、塘、小河中的小生靈,均特別愛吃,尤其為冬釣的上佳釣餌。有漁諺說:“春用蚯蚓夏用面,冬釣紅蟲是首選。”這“首選”二字說明了紅蟲在冬釣中的重要地位。這裏所指的冬釣,包括入冬後的水面垂釣,結冰後的冰上垂釣,還有初春化冰後的水面垂釣,即前面所說的低溫季節垂釣。在東北地區,每年的10月下旬到第二年的“五一”節前,垂釣鯽鯉等魚都使用紅蟲。直到5月初氣溫升高,小魚比較活躍,開始鬧鉤搗亂,才改用商品餌垂釣。
一、紅蟲的種類與選擇:
(一)紅蟲的種類
據動物學家研究考證,全世界紅蟲種類繁多,分布很廣,從熱帶沼澤到極地,從平原到5600米以上的冰川均有分布。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搖蚊科昆蟲有5000余種,在我國已知的品種也在500種左右。我們在觀賞魚市場和漁具店看到的紅蟲,不過是其中的幾個品種而已。
紅蟲大小不一,粗細長短不等。釣魚人習慣上把紅蟲分為“公蟲”和“母蟲”。“公蟲”長20~30毫米,直徑(粗)1~1.2毫米,身體短粗硬朗,頭部呈藍黑色,皮膚堅韌,耐撕咬。這就是被當做釣餌的大紅蟲。“母蟲”體長25~30毫米,直徑不足1毫米,但身體纖細,瘦軟,頭部黑色或綠色,多用來做誘餌。還有一種小紅蟲,體長僅1厘米,主要用於餵觀賞魚,也可搗碎摻於面食中做釣餌。這裏所說的“公蟲”、“母蟲”實際上是不同種類的紅蟲,不過是釣魚人叫習慣了的名稱罷了。
(二)紅蟲的選擇
紅蟲雖然可以當做釣餌,但有優劣之分。因此在購買和自己采集時應當加以選擇。像大家俗稱的腦門藍黑色、身體粗壯的“公蟲”,好存又耐用,最受釣魚人的青睞。將其系在鉤上,如同一朵盛開的紅菊花,沈到水底又不斷扭動,對魚有極大的吸引力,易被魚兒發現吞食。那些腦門發綠或發黑、身體淺紅、節長、綿軟細長的所謂“母蟲”,不僅難養易死,而且垂釣時也不好用。將其系在鉤上半死不活,無力扭動,誘魚效果遠不如“公蟲”。還因其綿軟、耷拉在鉤下拖得很長,魚(特別是小鯽魚)吃餌時往往只叼住長出鉤外的蟲體,還未將魚鉤吸入口中就已擡頭送漂,造成空鉤率高。同時,若遇上小雜魚鬧鉤,被小雜魚啄不了幾下,就剩薄薄的一層白皮兒,完全失去誘魚作用。“公蟲”由於是從人工采集的紅蟲中一條條挑出來的,價格較貴,是“母蟲”的5~10倍。使用“公蟲”釣魚時,用量遠遠小於 “母蟲”。“公蟲”可像蚯蚓一樣,單條掛在魚鉤上,強度遠遠高於“母蟲”,所以釣魚時釣魚人大多用“公蟲”為釣餌。“母蟲”價格便宜,大多用來打窩子做誘餌和紅蟲拉餌(同商品餌和在一起)。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