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餌料的配方,小弟實在不敢亂講,因為會惹來一片罵聲。其實釣魚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同樣的釣點,同樣的餌料,同樣的線阻搭配,同一個人,也會在不同的時間釣出不同的成績,甚至有著巨大的懸殊,這就讓釣魚人更加的著迷。

  說說燒鵝仔吧,很難釣的地方,還必須用長竿,小弟身體單薄,一天下來真的吃不消。

  燒鵝仔用包食釣的好,因為包食的特點是釣泥底醬層厚的釣場,鯉魚喜歡拱泥吃食,這是習性。而且包食是傳統釣,單鉤,短子線,餌料入水後,會有一半沈入醬層,而子線就橫臥在水底,對於那些在坑裏混久的鯉魚來說,這有著很大的隱蔽性。因為其一,看不到競技釣法時,在水中直立的子線。其二,餌料沈底後的形態有所改變,不是以往的圓形、圓柱形或者眼淚形。而是霧化成一小堆,就像我們平時打窩或者提竿後,餌料在水底的形態差不多。這些魚吃慣了類似這樣的餌料。所以警覺性會大大的降低。有人說包食裏邊的餡,是關鍵,很神奇。其實我因包食的問題,在北京的時候,有問過湖北的釣友,而且也一同出釣過。看到他們使用包食的時候,對於餡的使用,每個人都不一樣,開餌很隨意。但一定要粘。非常的粘。顏色盡量與外皮近似。而外邊的皮則是主菜,多用五谷,而且是頭天晚上和好,發酵。第二天到了釣場後,團到鉤上使用,因為餌料中沒有拉絲粉和小麥蛋白的物質,所以入水後霧化非常的快,到了水底,會層層剝落,當餌料被水吃透後,就會松散成一小堆,而此時的形態和味道對於泥底尋食的鯉魚來說,是十分有誘惑力的。

  釣場的鯉魚多半是慢慢吸入,很少會大口吞食。而鉤上的餡此時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將鉤與外邊的少許餌料緊緊的粘在一起,並且此時鉤上的殘留物並不多,很輕,容易入口。

  但小弟還是比較喜歡競技釣,愛好不同,實在很難改回傳統釣。但有時也會用一些傳統釣中的餌料,在口輕,或偏口時使用。

  記得我和幾個湖北的老哥出釣,看到他們裏面的餡有用粘玉米面的,蛋清和拉絲粉的,最離譜的是有人用凡士林,當時我就傻眼。

  精氨酸或丙氨酸對於天熱的時候要加的,沒有就用氨基酸3%--7%的量用水稀釋後開餌,很多漁具店都有,再沒有就拿味精代替,但有時會有副作用。大概是比例不好掌握,一般是5克。主要針對肥水。

  黃豆、蠶豆、芝麻、小麥、玉米粉是包食中經常會用到的東西,事先炒熟後磨粉

  主料用大雞飼料居多,不用顆粒或顆粒粉,因為會增加黏度,降低霧化時間和效果

  頭天晚上要開餌,後用酒糟或其他引子來讓餌料發酵,主要是針對水底的味道。但發酵的時間和使用比例需要多掌握。

  包食雖然不打窩,但每次上鉤的餌料比競技釣要多,而且比起打窩來說,有著持續性、不間斷性的優勢。一天下來的總量也不少。

  這是小弟對包食的個人理解,有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大哥別責怪,多包涵。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