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鯉 說餌
前幾天發的《俺這是啥釣法》,因時間原因,不能全面的,有條理的一一闡述,這裏先補充餌的做法至於“釣”,那得到無魚可釣時才有時間坐下,吸支煙,喝口茶,慢慢地……
這裏首先感謝釣友“獨釣的KING”對我的“釣法”(手竿)的理解。的確是不壓風線,會增加浮力以5#主線為例,這浮力大約是漂信的小示格半個之間(加上餌,墜自下而上的反作用力)而捕捉漂訊,有時是抓送漂(小漂小墜小鉤小餌墜觸底釣非時)而送漂,是最後的時機。就是說提竿餌也完,不提竿,餌也完。
因為本地野潭較多,魚情不一,而且有很多都不服我”管”所以“釣”是不一樣的,而抓漂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稍微送後再黑,有的是急劇地上下快速點動……
從2001年起,我手竿用餌都是用玉米面蒸好,做粘合劑。早先也用熟玉米粉。如果是單釣手竿,就用小碗裝些玉米面,加水,調成水,糊狀。入鍋隔水蒸熟。(可別蒸老了)程度,熟了的面是凝的,未熟的是沙的。起鍋,趁熱用勺子壓,搗勻(冷後搗不勻,有疙瘩,很硬,揉不軟,會影響鉤的穿透力)再加蜂蜜,揉勻。(面熱時加蜂蜜也會有疙瘩)再加918大比重。上小餌釣鯽鯪,上大餌釣狡鯉(本地有些潭釣鯉要用南北鯪)
單加,沒有鯪加鯽料。料也加得很重,松軟度如耳墜。
個人認為,在自然水域裏,臺灣釣法,競技釣的調餌,和傳統餌有“虛”和“實”的區別。一個是入水後能快速達到棉絮狀的霧化效果。一個卻是入水後以顆粒的實態,良久才有層層剝落淡淡餌溶的霧。特別是上大餌時,入水後,呈水滴下凝狀。餌同樣的松軟度,二者的餌在鉤上的存在時間也有很大差距。而這時,你就會發覺,餌能在水中多呆幾分鐘,是多麼的重要。
(各地的魚情,水情不一,這裏只闡述個人的情況,並非見解,請勿做為參考)
我蒸餌用的玉米面,都是精心篩過細綿的面,而每次做餌,都如打造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那般地用心細致……因為我知道,這年頭要釣到魚真是太難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