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是地球“第三極”,在測繪者眼中珠峰的歷史就是一部測繪史。

  對珠峰最早的文獻記載始於元朝,其名稱為“次仁瑪”。1714年清政府從北京派出曾在欽天監學過數學的理藩院主事勝住、喇嘛楚爾沁藏布和蘭本占巴,專程進入西藏地方測繪地圖。勝住等人在當時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采用經緯圖法和梯形投影法,對它的位置和高度進行了初步的測量。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繪製的《皇輿全覽圖》明確地標註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並正式命名為“朱母朗馬阿林”(“阿林”滿語為大山)。這份地圖1719年製成滿文銅版,1721年製成漢文木板,1733年又在歐洲製成法文地圖。在這些地圖上,珠穆朗瑪峰以滿、漢、法等不同文字出現並確定了名稱。

  19世紀中葉,英國人開始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由於他們是在印度平原遙測的,並未進入西藏和尼泊爾,因此對這些高峰的名稱一概不知。英國人當時采用羅馬數字的排列方法,從東到西,排列喜馬拉雅山脈群峰的號數,珠穆朗瑪峰名列15,被稱為XV峰。

  1852年,以英國人華夫為首的印度測量局大隊采用精細的“三角測量”方法(該方法考慮到了諸如地球表面彎曲、空氣折射和鉛垂線測量偏差等因素),在印度平原上測定珠峰的高度為8840米,首次確定其為世界最高峰。

  1858年,印度測量局將XV峰定為“埃佛勒斯峰(MountEverest)”,以紀念他們測量此峰時的印度測量局局長、英國人喬治・埃佛勒斯(GeorgeEverest)上校。

  1949年,美國人裏昂納・克拉克根據傳統方法測得阿尼瑪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認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但他的這一測量結果後經驗證被推翻。

  1954年,印度測量局在1852年的測量基礎上,重新測定珠峰為8847.6米。

  1975年,我國在“登山、測繪、科考”一體的組織原則下,再次組織珠峰登山隊。5月27日,9名中國隊員完成集體登頂後,為確切測出這座地球最高峰的高度,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個高5米、有紅色標籠的金屬覘標安放在珠峰峰頂上,分布在山中、山下和峰頂不同距離的10個測繪點上測繪專家們,對著覘標進行精細測量,最後測得珠峰高度為8848.13米(以黃海海平面為基礎)。1975年7月23日,中國政府授權新華社向全球宣布:我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為8848.13米,這個高度就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權威高度。而此後,這個覘標也留在了峰頂上,成為地球最高點上的高點。因為它比峰頂還高出5米。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