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作者及《山野》(OUTSIDE)擁有著作權。作者允許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轉載,商業網站和傳統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轉載全部或部分,請與作者及《山野》(OUTSIDE)聯系。
20世紀50年代,我有幸與珠穆朗瑪峰結下不解之緣,這一次邂逅便是幾十年的珠峰緣。
珠峰是地球“第三極”,在測繪者眼中珠峰的歷史就是一部測繪史。1719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我國清朝派員對珠峰及其附近的邊境地區進行勘測時,發現珠穆朗瑪峰為我國最高峰,但沒有高度標記;公元1721年,清朝政府編繪的《皇輿全覽圖》采用"朱姆朗馬阿林"這個名字來命名珠峰,並精確地標出了其具體位置。100多年後,英國首席測量師喬治・埃佛勒斯1830-1843年間調查印度地區才發現珠峰了,並命名為Peak XV。1852年,印度測量局調查員華夫用大地測量的方法測出Peak XV高度為8840米,並更名為Everest,以紀念喬治・埃佛勒斯。喬治・埃佛勒斯對自己名字贈與最高峰的榮譽有所異議,他認為依照地緣政治這座山峰應該保留它的本土名稱。在尼泊爾,人們稱其為薩迦瑪塔(Sagarmatha),意指“天後”;西藏人民則稱珠穆朗瑪Qomolangma,意指“世界之母”。
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要“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繪製珠峰地區地形圖”,並將其列入新中國最有科學價值和國際意義的“填空”項目之一,交由國家有關部委論證實施。1949年,我國草測的珠峰地區地形圖標記了珠峰的位置和地形;1958-1960年,珠峰登山科考活動中測繪工作者在絨布寺河谷開闊地段丈量基線,用水銀氣壓計測定基線端丘高程並進行天文觀測,獲得珠峰高度為8882米。但是這個高度是不準確的,水銀氣壓計測量時存在較大的誤差。
我國曾於1966、1975、1992年3次對珠峰及其北部毗鄰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測量,其中包括天文、重力、GPS、激光測距、三角測量、水準測量及大氣折光等,並於1975年向全世界公布了精確的珠峰高程,得到舉世公認。
1966-1968年,珠峰登山科考工作全面展開。珠峰科考隊分為五個專題組,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東生和施雅風的帶領下,科考隊全體成員忘我地奮鬥在工作第一線上。我所在的專題組任務是測量珠峰高度和測繪珠峰北側絨布冰川的地形圖,我們在珠峰北側絨布冰川上連續奮戰了50天。
測高組雲集了當時全國測繪界的精兵強將,應用先進的儀器設備,科學的施測方案,在珠峰北側海拔5000米以上600多平方公裏範圍內,展開了三角、導線、天文、重力、水準測量,為精確測定珠峰高程和精確繪製絨布冰川地形圖,建立了可靠的控製基礎。
就拿水準測量來說吧。水準觀測從中尼公路南側崗噶鄉水準點(海拔4390米)開始,跨過熱曲藏布河,沿其東岸翻越達格勒山口,進入紮噶曲(絨布河)河谷,順著簡易公路逆河南上到海拔5000米的絨布寺,再經過絨布德寺到東絨布谷口,一站站的測量終於將水準點推測到海拔5693米的高度。
崗噶-東絨布谷口水準線路長約70公裏,最後一公裏的線路最難測,地形坡度在45-72度間,高度差約380米,三位作業人員幾乎在同一垂直面上一毫米一毫米地測量。該水準點距離珠峰13.85公裏。與此同時,夜間觀測星辰的天文組,已將天文點布置在距離珠峰10公裏的絨布冰川谷中;重力點也布置在距離珠峰僅4公裏之遙的雪地上;三角觀測者總共布置了39個三角點。在沒有測量覘標的情況下,交會測量珠峰頂部,取得了不同時段的觀測資料。
珠峰的地形在觀測者眼中酷似一支橫臥的鞋底。在定向風的吹蝕下,峰頂南北寬約1米,東北長約10米。29位觀測者以不同角度觀測峰頂,交會方向線散布在6平方米範圍內。由於沒有減去峰頂的積雪厚度,1972年底計算出珠峰高程為海拔8849米。為了獲得更精確的峰頂高程值,必須在峰頂設置覘標和測量峰頂積雪厚度,此項任務只有請中國登山隊登頂隊員帶勞。紅色覘標用高強度輕合金製成,屹立在逢頂可抗10級大風,標桿可伸縮3節,最下端為冰錐狀。三根標桿托起標籠,標籠直徑32厘米,可折疊,標籠中央的中心標桿刻有長度分劃,其桿上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字樣。測量覘標展開3.5米高,重量3.74公斤。
1974-1975年,珠峰登山科考活動再度展開。測量組將重力點布置到7790米的高度,它距離峰頂1.9公裏,天文點觀測到海拔6300米,距離峰頂7公裏,三角觀測人員守候在10個三角點上待命。
1975年5月27日清晨,3顆紅色信號彈從指揮所騰空而起,登山隊員向珠峰發起最後的沖刺。分布在珠峰左右兩肩之上的10個觀測點,堅守了9晝夜的測繪兵早已架好儀器,調節歸準,盼望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隊員輪流盯著望遠鏡,用步話機向其它測繪點作“實況轉播”,當登山健兒豎立的3米高的紅色測量覘標終於出現在峰頂時,測繪的關鍵時刻來到了。口令傳來,10部經緯儀同時瞄向珠峰,測繪隊員們強捺心中的喜悅,小心翼翼的旋動儀器,爭分奪秒地對覘標觀測、記簿……開始最後的沖刺。
一個測回、兩個測回……連續3天,隊員們進行了4個不同時段、16個測回的水準、導線、天文、氣象、重力、三角等測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貴的珠峰測量數據。
1975年7月23日,中國政府授權新華社向全球宣布:我國測繪工作者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程為8848.13米。
這一精確數據,是我國測繪工作者在距珠峰峰頂7公裏至20公裏、海拔5600米至6300米的10個三角點上交會觀測,並取得完整的珠峰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測量數據後,依據青島黃海驗潮站建立的水準原點,經過理論研究、嚴密計算和反復驗證,扣除了峰頂積雪深度後得出來的。它的最大正負誤差小於0.36米。因此,這一數據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珠峰高程的獲得是經過實踐到認識。20世紀以來,國外反復進行測定,如1850年的8839.8米,1907年的8882米,1922年的8863.6米,1929年的8854米,1954年的8847.6米等。
在珠穆朗瑪峰環抱中奔波了120余公裏,我的身體極度惡化,經隊醫檢查,隊部決定讓我提前下山回到蘭州復查。
1968年7月1日第一張詳細繪製的珠峰地圖呈送北京獻禮。值得補充說明的是,該地圖上南下北,圖題“無限風光在險峰”,地圖上珠峰高程標記為8846米,與1972年珠峰高程測定報告中的數字不一樣。
此後,我國開始陸續出版各種版本的珠峰地圖:如1975年全張珠穆朗瑪峰地區圖(1:50000)、1980年的珠穆朗瑪峰分幅地圖(1:50000、1:100000、1:25000)、1990年珠穆朗瑪峰地形圖(青藏地圖集1:25000)、1991年對開中英文版珠穆朗瑪峰雪山地圖(西安地圖出版社1:100000)、1999年出版珠穆朗瑪峰地形圖(國家自然地圖集1:180000)。今後,隨著測繪資料的累積和更新,更好版本的珠穆朗瑪峰地圖將會問世。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