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青唐古拉山脈是青藏高原上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以它為界西藏分為藏北與藏南西大部分,分別相當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區和藏北內流區。每年7月中旬,印度洋上來的暖濕氣流越過喜馬拉雅山的阻擋進入青藏高原。在半個月的時間內由南至北,青藏高原進入雨季。後明顯減弱,念青唐古拉山脈因此成為年400mm降水線上的一段青藏高原上的雨季從8月底從北往南退縮,全年80%--90%的降水量是分配在7-8月之中的。隨後嚴寒伴著幹燥占據了廣大高原上漫長的幹季。而念青唐古拉山脈又一次阻擋了北方的寒流,形成藏北藏南明顯的氣溫差別。念青唐古拉主峰區域由四座海拔7000m以上的山峰構成。東臨青藏公路,西倚天湖--"納木錯",南望拉薩河谷,北接 塘草原。位於東經90度、北緯30度左右。從青藏公路92公裏處進山,海拔由4300米逐漸上升。氣侯向著復雜的高山小氣漸變。物生群落、類型也在短短的十幾公時的距離內起了急劇的變化。
  
爬努多村,進山的過度營地,一條冰川河從北往南從村邊流過。這條源於主峰冰川的河,一路匯集各條冰川融水,夾裹著礫石泥沙,千百年切割著山地,形成極深的冰川河谷。兩岸山峰陡峭,垂直高差在800m左右。整個的登山及考察活動是在河谷的北岸向陽坡上展開的。河谷為東西向,自西向東七、八公裏的路程內落差達600m。山間氣侯受地形 影響強烈,日變化顯著,天氣情況復雜,一天之內數晴數雨。降水以雨夾冰雹為主,拔海6000m以上以雪為主,間有雷暴雨及小雪。冰雹顆粒直徑一般在4-5mm左右。從8月3日進山至8月23日撤營為止無降水天氣只有4天。降水主要集中在午後16:00和入夜後22:00,午後降水持續1-2.5小時,夜間持續時間較長,但黎明時一般停止,雲量最低在早晨9:00至中午和午後雨過至入夜。山間氣溫變化顯著,主要因為日照的影響,背陰和向陽處氣溫可差7-8℃。向陽坡上氣溫日較關可達20℃,融凍現象明顯,夜晚雪線以下溫度很少低於0℃。20天內僅8月14日夜溫低於0℃。由於山谷走向及西邊的木錯影響,白天刮西風, 風力平時2-3級,降水過程中有時可達5-6級。該地區的雨季高降水量不但與主峰陰擋的印度洋暖濕氣流有關,也與納木錯湖區的蒸發有關。一般晴好天氣之後隨即出現大幅度降水天氣,即體現了納木錯對山間小氣侯的影響。降水隨高度變化而呈現一定不均勻性,山谷與峰頂間雪量相對較小,在雪線附近極大。在河谷的大本營(5300米)可以見到降水時雲底約與雪線取平。在C1營地邊觀察到雲在附近形成。
  
考察區域內,土壤類型主要是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和高山荒漠土。前者分布在青藏公路兩旁及河谷下遊(海拔4300-4600米),後者分布在海拔4300米以上至5800米的雪線間的廣大區域。由於冰川作用顯著,土壤間礫石含量大,尤其是雪線下緣5600-5800米之間,大部分為冰磧物覆蓋,只在石縫間有少量土壤。短暫的雨季和強烈的日照給念青唐古拉山帶來了生機,向陽坡上的石縫土層中長出了密密的植物,連巖石上也有藻類和地衣的身影。冰川河才流出山谷,一片平緩的低地上,水流平緩,形成一小片草甸沼澤,在灌叢中草甸上到處是野鼠的巢穴。灌叢草甸上主要植物有小葉金露梅和紫花針茅;高山荒漠上主要植物是墊狀點地梅等低矮的植物。陽坡與陰坡的植物分布密度有明顯的差別,陰坡幾乎沒植 物的覆蓋。而陽坡上植物種類繁多,景天科、菌科、薔薇科、蓼科中的一些耐寒耐旱的品種在5600米以下有廣泛分布。惡劣的環境要求植物獨特的適應方式,向陽坡上較大面積的土地上僅有低矮、小葉的植物生存,如點地梅等。一是適應強烈的山風,二是適應幹旱。而相對較大體形的植物,如小葉金露梅、紅景天香青、多刺綠絨嵩等植物一般長在巖石夾縫裏。巖石的陰蔽可使根部的蒸發量減少,石塊也保護了它的高出地面的植株不至被風吹倒伏。獨一味和心葉大黃的獨特體型很有意思。它們莖極斷,葉片厚大,蓋住很大一塊土地,完全貼地展開。大的葉片不但可以使其更多地接受日照,還可以擋住根部附近水的蒸 發,實在是一舉兩得。因此它們雖然體形較大,也可以不依托巖石而生。山間植物除高寒牧草外,大多根系發達,葉片肉質化,表面被蠟,有的在葉莖上還長有小刺,都體現了對寒旱的適應。這些植物要在短短的70天左右的無霜期裏完成它們從萌芽到繁殖的全部生活史真是不容易。考察區域內極少有動物活動。最普遍的是小型噬齒類動物。4300至4600米海拔間的草場上它們的地道縱橫,直到5800米的雪線以下仍可見到野鼠的蹤影。麻雀是所見的唯一鳥類。在C1營地(600m)也經常可見。曾經在谷裏撿到一支大山鴉的羽毛。但 20天的時間裏,沒有見過它們。中型動物,據特民說有狼也有盤羊。但除了一個盤羊頭蓋骨外,沒有別的證據說明它們的存在。
  
由於是牧區,當地群眾以牧羊和牦牛為主。馬匹和牦牛是常內陸的運輸牲畜。牦牛對於牧民有著重要意義。牛奶、肉食、帳篷、燃料都出於耗牛。總體說來,考查區域內草場質量不高,載蓄量很低。途中發現青藏公路邊沿氣候、環境條件優於河谷地帶,但牧草稀疏反不及河谷地帶優良。這是因為過度放牧而造成的草場退化。牧民們的放牧區域也由於草場退化逐漸向山裏退縮,以至牦牛放養至雪線礫石堆以下。貧脊的土地背負過重的負 擔,使本來脆弱的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威脅。過度放牧一草場退化--牲畜單位肉奶產量下降 - 增加牲畜頭數-過度放牧的惡性循環,給草原牧業籠上陰影。高海拔的高山荒漠土上放牧並不能維持較多的牲畜。現階段廣大的未破壞的草甸植被還能提供現時的在欄牲畜的飼料。但從長遠看,這樣的現狀必然導致該區域牧場生態的全面失衡。因此合理地規劃草原是利用維護當地生態平衡、保護牧民生活的一個極其緊迫的問題。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