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U形谷和倒石堆
從青藏公路拐進一片松軟的高山草甸,在越野車無法開進的地方,我們下了車,雇牦牛繼續前進,這裏尚無常年積雪,所以花崗片麻巖和片麻巖山丘都顯得很渾圓。我們是沿著一條冰川融水形成的小河進山的,但這條谷地明顯呈U型,而且兩側及谷地中分布有大量復雜的古冰磧,冰磧一般由20――30cm的礫石組成,巨大的漂礫有時也能見到,大小混雜呈松散規程。盡管此時谷地為一條小河所占據,但根據以上證據可以斷定以前冰川曾經作用過這裏從而形成這樣折U型谷。
在U型谷地的兩側,在沒有發育冰川的地方形成了許多倒三長兩石堆。在些因寒凍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倒石堆大小不一,但都由大小混雜、略具分選,無磨圓的礫石組成,在出露的基坡上有明顯的崩塌痕跡。
二、 現代冰川的概況
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使喜馬拉雅運動時大面積擡升的念青唐古拉山地發育了許多高峻的角峰及U型谷,中央峰高7117米,東峰高7046米,其中東峰的形態酷似珠穆朗瑪峰。
在中央峰附近的冰川是一個集中而較大的冰川群,以中央峰為中心向東北西南延展約50公裏,而漸趨尖滅,其中心為四座7000余米的高峰所構成的十余條冰川,最大的長約5 公裏。
這裏的冰川發育受地形的影響很大,具有陡峭壁的西北坡多發育懸冰川,而較為和緩的東南坡則發育著大量的橫向冰川。冰川的位置一般較高,山谷冰川末端一般高5300――5400米,懸冰川末端可高達5600――5700米,粒雪線則高達5800米以上。現代冰川的側磧、終磧都很發育,而且保存較完整,終磧堤高度一般為50――100米,冰川停頓和後退的痕跡新鮮而明顯,大致呈馬蹄形狀的古冰磧分布很廣,由這些地貌特點來看,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曾一度強烈地後退,現在仍在萎縮之中。
冰崩、雪崩在念青唐古拉山區十分普遍。因為高山上地形陡峭,冰雪往往懸於陡崖上,當積雪厚度不斷增加而溫度變化時,受重力影響,巨大的冰塊由崖壁上塌下來,出現新的冰崖。我們在登山過程中見到對面的山坡上發生過許多次雪崩。在陡峻和西北坡,積雪無法存留於山坡上,僅山峰上有雪的堆積,受到強勁的西北風的吹蝕而發育成十分壯觀的雪桅,中央峰頂就是這種巨大的雪檐(見照片)。這樣強烈的冰崩、雪崩現象在其它山系是少見的。冰崩、雪崩是現代冰川的午要補給源之一,崩落下來的冰雪即堆積在粒雪盆的後壁,經壓實和再結晶而成為冰川的補給源。
三、冰面及冰川結構的觀察
以東峰東南的冰川為例,該冰川為萎縮的冰鬥――山谷冰川,長約2公裏,冰川末端高約5500米,流向東南,粒雪線高5700米。冰川末端差異消融強烈,發育著高大的冰塔林,有的高達6米,其前端是一個冰水湖。冰面上冰河、冰裂縫發育,基本沒有積雪,較為低窪處有部分積雪。冰面上還有一些表磧,由於這些表磧的存在使得冰川發生差異消融而形成蜂窩狀的表面。冰川側磧也很發育,側磧堤高約10米。
粒雪盆的前緣有不太明顯的冰崩現象,微有藍綠色冰層暴露;其後壁為陡崖上落下的雪崩、冰崩物質,粒雪盆裏還有一些因寒凍風化而崩落的基巖物質,表現為冰川表磧和內磧。
由於冰川的海拔高,氣溫較低,因而其消融量不是很大,冰面只且條小小的冰溪,但冰川前端有在碎石坡上發育的、較寬的沖蝕河道,表明此冰川以前曾一度強烈消融過。此冰川尚未見汙化現象,冰川內部為純潔而透明的冰川冰,冰的結構致密、脆性大,敲碎時可見貝殼狀斷口,冰中有氣泡,呈扁平狀,水平排列。粒雪盆的後緣6500米以上的陡崖上由於冰崩而現出水平層狀的年層,由於望遠鏡倍數不夠,只能大略估計有二十多層,由粒雪和藍綠色的冰組成。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