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之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又稱聖母峰,英文名Mt.Everest ,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於東經 86.9°,北緯27.9°。地處中尼邊界東 段,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王國境內,藏語稱 “珠穆朗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 1717年)編繪的《皇輿全覽圖》中 作“朱母朗馬阿林”],意為“神女第三”。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 ,環境異常復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 山脊、 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在這些山脊 和峭壁 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公裏,平均厚度達7260米。冰川的補 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 有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 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 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公裏的範圍內,群峰 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裏處的“ 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面是馬卡魯峰(海 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裏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 莫裏峰(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外圍,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 第三高峰幹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 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湧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珠峰地區及其附近高峰的氣候復雜多變,即使在一天之內,也往往變化莫測, 更不用說 在一年四季之內的翻雲覆雨。大體來說,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為雨季, 強烈的東南季風造成 暴雨頻繁,雲霧彌漫,冰雪肆虐無常的惡劣氣候。11月中旬 翌年2月中旬,因受強勁的西北 寒流控製,氣溫可達-60°C,平均氣溫在-40°C至 50°C之間。最大風速可達90/ 米。每年3月初至5月末,這裏是風季過度至雨季的 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過度至風 季的秋季。在此期間,有可能出現較好的天氣,是登山的最佳季節。

  攀登歷史:

  1924年,英國登山隊攀登珠峰,隊員喬治· 馬洛裏(George Leigh Mallory)和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e)在使用供氧裝置登頂 過程中失蹤。(1999年,馬洛裏的遺體在海拔8150處被發現,他隨身攜帶的照相機失蹤,因此 無法確定他和歐文是否是登頂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新西蘭登山者埃德蒙·希 拉裏(Edmund Hillary)作為英國登山隊隊員與尼泊爾向導丹增·諾爾蓋(Tenzing Norgay)一起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登頂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運動員王富洲、貢布、 屈銀華三人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為世界上首位從南坡 登上珠峰的女性。同年,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隊員登頂,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 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奧地利人哈伯勒(Peter Habeler)和意大 利人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首次未帶氧氣瓶登頂成功。

  1980年:波蘭登山家維裏克斯基((Krzysztof Wielicki)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峰成功。

  1980年,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沿北側線路 首次單人登頂。

  1988年: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首次 從南北兩側雙跨珠峰成功。登山隊12人全部成功登頂,其中6人進行了南北大跨越。

  1998年,意大利人馬丁(Sergio Martini)登頂,完 成了14座8000米級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時13年。

  2004年5月30日,俄羅斯隊珠峰北壁中央直上登頂 成功,自1953年人類首登珠峰以來的第十六條攀登線路,也是最近八年以來開創的唯一新線 路。 12345678910...14下一頁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