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偏愛重步兵 翻譯自《Alpinist》Vol.16,Mountain Profile,The Matterhorn 文/Herve Barmasse、Luca Maspes
馬特洪峰(Matterhorn),海拔4478米,位於瑞士與意大利交界處,其北壁和艾格爾北壁、大喬拉斯北壁並稱為“歐洲三大北壁”。
圖:晨光中的馬特洪峰東壁和北壁,瑞士瓦萊州。 photo/Mario Colonel
引言
我熄滅汽車引擎,在這十月的黎明,孤身一人走向切爾維諾,這草原上的角峰,王者之山。在山腳下出生,少時就決心要依靠她生活,為她生活。她已存在了萬年,主宰著周圍的環境,決定著我的生活。看著我。[譯註:瑞士著名的山一般都有三個,甚至四個名字。馬特洪峰就是一例,除了Matterhorn(德語及英語)外,還有Mont Cervin(法語)和Monte Cervino(意大利語),在當地,她被親切地稱作Horu(山峰在瓦萊州方言中的發音)。馬特洪峰名稱的來由是德語Matt(解作山谷、草地)和horn(山峰呈錐狀像一只角)。馬特洪峰在法語和意大利語中又被稱為切爾維諾峰(Cervin/Cervino),它的來由則有各不相同的說法。其中之一可追溯到法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作家拉伯雷作品中的一個人物切爾維諾(Cervin),他陪同巨人王穿越瑞士,傳說中,巨人王途徑之處,都會被踏為平川。由此便可以想象這座以前高大無比的冰山為什麽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山尖。另一種說法是說這個名字來自Mons Silvinus。在拉丁語中“silva”是森林之意。著名的研究者霍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熱爾(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卻認為silva中的“s”是由“c”(cerf則是鹿的意思)演化過來的。]
冰川塑造了馬特洪峰四條尖銳的棱線,冰鬥侵蝕後留下了一座完美的金字塔山體。四面巖壁分別對應著意大利境內的瓦托內切(Valtournenche)和布裏耶(Breuil)以及瑞士的瓦萊(Vallese)和策馬特(Zermatt)。我在瓦托內切鎮金屬器材和釘子悅耳的碰撞聲中長大,看著父親如何為開辟新路線細致準備,聆聽叔叔講述那些在山上追求夢想的攀登者們童話般的生活。所有瓦托內切人的生活都與這座山峰緊密相連--成為她的歷史,她的向導,她的攀登者,當然還有那些偉大的攀登本身。加斯頓•裏布法特(Gaston Rebuffat,譯註:首位完攀歐洲六大北壁者,那句“決心能夠帶領一名攀登者去他所要去的地方,然後活著回來”就是他說的)稱之為“冰雪聚攏的巖石雲彩”。她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印痕。
年輕時,我完全依靠山峰維生,做過向導、攀登者、滑雪及單板滑雪教練,還有山地攝影師。最後,我很自然對山峰--我一生的朋友,發起了挑戰:我要在巖壁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就如同她對我們的生活所做過的。
123下一頁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