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最喜歡、也最常見的魚種莫過於鯽魚。釣鯽魚是池塘釣魚最能體現技術的,在亞洲地區已成為區域性國際交流項目。

  鯽魚的天然資源分布很廣,能見於各種水域。鯽魚在池塘中被作為養殖對象是因為它是群眾喜愛的魚種,具有味鮮肉嫩的優點,但在片面追求產量的時候,我國曾引進了日木的高背鯽。高背鯽生長快,活動水層厚,能消耗植物性飼料,可降低養殖成木,但魚體高則腹壁薄,生長快則味不鮮。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引進到80年代後期已基本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原產於東北亦具體高特征的銀鯽。除此之外,體狹長的河鯽和鱗圓尾寬的湖鯽,還有紅色的觀賞鯽也都會在池塘中出現。不論鯽魚的品種有多少,它們的生活習性、攝食特點都差不多,在釣法上體現的輕靈特征於南北不同風格都以此為精髓。

  以江蘇南京為代表的江南垂釣鯽魚技術和以長腦線懸墜結構見長的臺灣垂釣鯽魚技術是最具代表性的垂釣鯽魚技術。江南垂釣鯽魚用的釣具特點是:小鉤、輕墜、細線、星漂、軟竿。鉤小是因鯽魚的常見個體不足500克,銜鉤負重的承受力有限。為求鉤小,對鉤條的要求是細和具有彈性。墜是連體尾墜,大小如綠豆,在墜的中央留凹槽或鉆小孔用以系鉤。魚線細而柔,以4磅拉力或線徑0. 18毫米的為好,日木產魚線為1一1.2號,呈黃色或自然綠色以提高隱蔽性。星漂4-5顆,用白色雞翎除羽取梗,剪成0.5毫米長,取針灸用銀針刺透後,將魚線徐徐撚入孔中定位固定。用繡花針引線穿透,因線徑小於針的直徑,容易造成單漂滑動移位,每一揚竿多得重新調整漂位,太麻煩。南京盛產江蘆,質輕而富有彈性,2節或3節2一3米長的蘆稈套插組接,在垂釣中可伸可縮,握於手上只有幾百克重量。在講究實用而不求漂亮的淳樸民風中,南京人釣鯽魚的器材可謂纖細輕巧若傍水之柳。器如此,技是不是也呈阿娜之姿呢?南京人釣鯽魚善用蛆,雖是一絕,卻不敢恭維,但他們用蚯蚓和面團在粗細長短和調色上的講究,則給人細膩印象,有“功夫餌”的感覺。用蚯蚓做餌很挑剔,非紅不掛鉤;肉質要厚,腹腔少汙泥;鮮活蠕動,死的絕不用;掐成兩截,掛鉤恰插尖;鉤尾不露,斷口對魚唇。面餌以麻油留香增色,還要滴人曲酒,百搓千揉。裝鉤留出鉤彎,大小只及赤豆。誘餌都用碎米,顆粒小,還必須有碎如粉末的微粒,下誘餌時不投不撒,靠安在釣魚竿竿梢的餌罐輕輕抖落,誘餌沿魚線而下,魚必定聚集在鉤的周圍。揚竿胸有成竹,漂沈時註意力高度集中,沈而浮,繼有定位水下的漂連續浮起,這是小魚搗蛋,不可匆忙行事,必須等漂沈浮起伏2次,再有定位水下的漂徐徐升起,此時抖腕則鉤住魚無疑。有時難免有鉤尖掛不住魚唇的時候,但空鉤揚竿是不能出水的,理由是鉤的起跳幅度過大會驚窩導致魚散。

  臺灣釣鯽魚技術同樣是走輕靈的路子,輕得魚在旁邊遊過產生的水壓變化都能引起鉤體輕微晃動。它取墜下雙鉤的形式要靠餌才能有鉤的觸底,民鉤餌溶散,則鉤在漂的浮力影響下會向上升起。魚銜鉤無異於失去一個鉤餌的重量,在浮力作用下魚會感覺到口中的餌有離口而去的趨勢。於是擺尾搖首就有了漂的有力一挫。揚竿盼這一信號靠的是漂的靈敏度和鉤的輕盈。

  池塘釣鯽魚人門容易,提高則要記住“輕靈”二字。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