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漁具店,面對琳瑯滿目的各種釣具,你會怎樣選擇一把稱心如意的漁竿呢?下面,我們就簡要的介紹一下挑選漁竿的基本方法:

  首先,我們要認識、了解漁竿包裝上的各種標註的含義。因為這是漁竿構成的主要技術指標,也是我們對一款漁竿進行量化分析的主要依據。

  這些指標包括:全長、節數、收縮長、先徑、元徑、自重、使用材料、含碳量、凈釣重、釣性。理解了這些指標的含義,我們就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邏輯關系。

  全長:是用來表示漁竿完全抽出或插接後的總長度。常用的尺寸包括:3.6米、4.5米、5.4米、6.3米等不同規格;

  節數:是用來表示這支漁竿是由多少節組成的。常見的有:4、5、6、7、8節等規格;

  收縮長(也稱仕舞寸法):是指漁竿收縮後的長度。一般分為:長節竿(100公分以上)、中長節竿(60公分左右)和短節竿(30公分左右)三種;

  先徑(也稱前徑):是指竿梢最細部分的直徑。

  元徑(也稱後徑):是指竿尾最粗部分的直徑。

  自重:是指漁竿本身的重量。

  使用材料:是指構成竿身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主要包括:玻璃鋼纖維、碳纖維、高碳纖維以及防彈纖維等不同材質。其中,碳纖維布的強度是用“噸”來表示;

  含碳量:是用來表示碳纖維在纖維總量中所占的比例。

  凈釣重:是指漁竿在靜態條件下所能釣起的最大重量。

  釣性:是指竿體的軟硬程度,也可以用來表示不同的漁竿在釣起相同規定的重量時,竿身彎曲的程度。一般分為中間調、軟調、硬調、超硬調和極硬調,也有用一九調、二八調、三七調、四六調、五五調來表示。

  其次,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聯系和邏輯關系,測算出漁竿的內在品質。例如,自重是由全長、節數、收縮長、先徑、元徑、使用材料、含碳量決定的。假設:全長、節數、收縮長、先徑、元徑不變,那麽使用材料、含碳量就是這支竿子自重的函數。在保證凈釣重的前提下,自重越輕,品質越高!反過來說就是,只有采用高噸位的碳纖維布,增加竿子的含碳量,才能降低自重。如果兩支各項指標基本相同的漁竿,自重輕的要比重的品質高一些。當然,還要考慮到:做工是否精致、塗裝是否考究、價格是否合適,但這些不屬於量化分析的範疇。

  以此類推:如果兩支漁竿各項指標基本相同,那麽:

  自重輕的要比自重重的品質要好一些;

  凈釣重高的要比凈釣重低的品質要好一些;

  元徑細的要比元徑粗的品質要好一些;

  含碳量高的要比含碳量低的品質要好一些。

  這是一種簡單的量化分析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理性的認知漁竿,它同樣也是漁竿設計、製造以及定價的一種參考。

  在理解了漁竿的各項指標含義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後,我們可以按照購買的目的,先確定漁竿主要性能指標,然後再根據這一指標去選擇漁竿。例如:我們要去垂釣鯉、草、青、鰱、鱅等大型魚類,首先要參考的指標應當是凈調重、調性和全長。這三個指標確定了,其他指標就可以根據性價比去組合了。價格高的漁竿,不一定就是對我們最合適的。只用做到理性的認知,才能達到理性的消費。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