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釣魚竿的特點是體輕、彈性好,但不如竹釣魚竿堅固。江蘇南京等地用當地產的旱葦(當地人稱蘆竹具有蘆葦輕韌的優點,又具有竹子堅固的特點)和竹子混合製成的“兩竹兩葦”或“三竹兩葦”(三節竹兩節葦混合製成)的釣魚竿,總長度在8米以上,竿尖挺直,竿身堅固,在密草縫裏用“長竿短線定點釣法”戳草縫,可將250克左右的大鯽魚從草縫裏直接拎出水面。製作這種蘆葦竿,大都選擇霜降之後生長在江河裏的老蘆葦加工製成。
20世紀60年代,筆者曾遊歷江蘇杭州,在西湖邊見一老叟釣魚之法有獨到之處,老叟不像北方釣者那樣,坐在湖邊小坐椅上,把竿擱在竿架上,靜觀魚漂的沈浮動靜等魚上鉤,而是手執蘆葦竿(竿長5.4米左右)站在塘邊,遞鉤草縫,端竿走釣。仔細觀察他的釣法,有四點與眾不同:一是同樣用蜈蚣漂,別人穿十幾粒,他只穿8粒,別人下鉤時,蜈蚣漂浮在水面的有4一5粒,他只浮出2粒。
二是釣點的距離與眾不同。別人也用長5.4米左右的竿,遞到6米左右的遠釣點,他卻遞鉤餌釣4米左右的近岸邊草縫。三是打窩子的米與眾不同。別人用的是酒泡整粒大米,他卻隨身帶了一小口袋大米,從湖裏取水,先把米泡約10分鐘,然後取一張舊報紙鋪在地上,把水泡過的大米倒在上面晾幹,然後用一根小撰面杖碾碎,放進乒乓球製作的窩子罐裏倒進釣點。四是用的釣餌與眾不同。
別人穿在鉤子上的是細紅蚯蚓釣餌,他卻用白面製作的面筋捏成細長條如蚯蚓狀白面條裝鉤,然後放到水裏浸濕,蘸上炒芝麻粉。結果他釣的魚比別人多幾倍,且魚大得多。
我請老叟講一講他垂釣方法與眾不同的道理。老叟笑道:用這種釣法,一是我年紀大了,二則主要是釣鯽魚,這裏最多的是鯽魚。水面上只留2粒蜈蚣漂是記得住也看得清楚。我看漂不是盯水面上浮的2粒,而是盯緊水下的6粒,浮上1粒,馬上提竿,魚還沒有知覺就被釣上來了。浮在水面的粒數多,記不清楚,魚吞鉤餌上浮1一2粒,看不清,容易跑魚。
用水發碎米打窩子,是因為酒味雖然招魚快,但酒泡的大米有辛辣味,聞著香,吃著辣,招來的魚不愛吃,就散去了,水發碎米打窩子,雖然招魚慢,但魚吃起來沒有辣味,魚吃了不想走開,使窩子裏總是有魚可釣;用芝麻粉蘸面筋條而不用蚯蚓,是因為釣草縫小魚太多,用面筋條不鬧小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