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溯溪運動常見之運動傷害

 

  溯溪運動因行走於石頭林立凹凸不平的困難地型,因此常造成大小不同的各種運動傷害,如踝關節扭傷、手臂拉傷、疲勞性骨折等。運動傷害初期應施於R、I、C、E即休息、冰敷、壓迫及擡高,等過了2~3天後才可施予熱療或冷熱交替療法。於溯溪中若發生輕狀的運動傷害,不太可能做長時間的休息及擡高患部,因此冰敷及適當的包紮即相形重要,尤其是以冰冷的溪水做冰敷的治療更適合於溯溪運動。

  第一節 踝關節扭傷

  原因: 踝關節可說是人體關節中最易扭傷的關節,尤其行走於濕滑不平的溪谷,更容易因踩空或腳底翻轉而造成足部踝關節扭傷。
  因應方式:
  (1) 選擇較厚較良好的溯溪鞋。
  (2) 選擇良好踏足點避免滑倒扭傷。
  (3) 避免跳躍式的溯行。
  (4) 平時多加強運動增加肌肉及肌腱力量。
  (5) 以貼紮貼布方式或用彈性繃帶來保護踝關節避免扭傷。
  (6) 扭傷時可借用手杖來減輕患部承受的重量。
  (7) 短時間無法離開溪谷,可服用適當藥品以緩和腫脹及疼痛。
  (8) 立刻實施R、I、C、E,尤其是浸泡溪水冷療,冷療有以下幾個優點:
  A. 冷敷會增加膠原纖維的強硬度,使它不易被拉斷。
  B. 可以使局部的血管收縮,減少急性發炎的腫脹。
  C. 可以有效的放松肌肉,使肌肉收縮的速度和張力減慢。
  D. 可以局部的麻醉患部達到止痛效果。
  E. 可以降低局部的新陳代謝速率,抵消發炎所引起的紅、腫、熱、痛,因此冷敷是溯溪中對於運動傷害最有效且最方便的方法,其冷敷時間愈早愈久效果愈好。

  第二節 肌肉拉傷

  原因: 肌肉拉傷是一條或一群肌肉因用力過度或突然而不當的扭轉,以致過度伸展,而造成肌肉或肌纖維的斷裂和肌腱的損傷。溯溪中最常見的肌肉拉傷為手臂拉傷及閃腰。
  因應方式: (1) 於落差協助拉人時,切勿用力過猛造成他人手臂拉傷。
  (2) 要將地上之大背包背起時,切勿彎腰猛力轉身提起以免閃腰,可兩人共同協助提起彼此背包,或先將背包提至石頭上再背起。
  (3) 丟擲冰錘或先鋒爪時,應充分的做好手臂的暖身運動,並先以空手試作拋擲動作。
  (4) 拋擲冰錘或先鋒爪,應以手掌握住把柄並將理好細繩握於另一只手,向目標遠處拋擲,再緩緩拉動繩索勾住。切勿以西部牛仔方式,手握繩索旋轉先鋒爪,因此種方式很容易打到隊友,且拋擲方向往往不是向前,而是飛向左右甚至後方打到人。
  (5) 可事先將背包底部用鉚釘打幾個洞,方便背包內的水流出,避免因渡潭時背包浸水增加重量,使手臂及腰部因拉人而受傷。

  第三節 疲勞性骨折

  原因: 疲勞性或稱壓迫性骨折,可能是因長時間受壓迫,骨骼不勝負擔而產生的裂現象。溯溪中較可能發生的疲勞性骨折包括:脛骨、腓骨及跖骨,尤其以跖骨較常見。
  因應方式: (1) 選用鞋底較厚鞋跟有加高之溯溪鞋。
  (2) 平時加強運動增加骨骼的承受力。
  (3) 減少不必要的跳躍動作。
  (4) 長程溯行應適時的休息。
  (5) 小腿穿戴護具可增強脛骨、腓骨承受力。
  (6) 長時間高繞可更換較舒適的鞋子。
  (7) 另外長時間溯行可穿分指襪或鞋內套,避免腳底因摩擦起水泡。

  結 語

  臺灣因山高水急,溪流切割厲害,因此造就了相當優美變化的溪谷地型,又因臺灣的林相茂密,生態豐富多樣性,更加添了溪谷山嶽的吸引力。因此每年均吸引不的山友從事溪谷的探險享受溯溪的樂趣,這包括日本嶽界每年以朝聖般的心情前來親澤臺灣的溪谷。但我們了解溯溪運動乃是一種長期暴露於危險環境下的技術性戶外運動,無論就其危險因子及可能發生傷害的比率都遠比登山活動來得高,又其發生傷害後的救援工作相當的困難復雜,因此如何避免因溯溪活動所造成的不必要傷害,乃是撰寫此文的最大目的,然而也希望各界不要因此而對溯溪運動產生了怯意,我們應該以更謹慎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溯溪運動。在往後的研討會中,期望各位先進、各位同學能發表更為精辟獨道的溯溪文章,提出更多的疑問及因應方法,共同來探討。

  參考書目

  一、安全教育與急救 黃松元等編著 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二、運動傷害 賴金鑫編著 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本篇文章內容列表-- -------------------- 1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 2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一 3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二 4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三 5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四 6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五 7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六 8 - 溪谷活動傷害類型(溯溪)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