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不少山友因過度負重拉練,導致身體受到不同損傷,如關節受損,韌帶、肌腱或肌肉拉傷等。

【人群】
    A、高山攀登者~以負重拉練作為訓練手段,為高山攀登或惡劣環境探險做準備;
    B、苦中求樂者~沒有訓練的目的,主要以自虐為樂;
    C、炫耀者~以負重拉練成為一種區別於他人的炫耀資本;
    D、盲目跟隨者。

【致高山攀登者】――作為訓練手段的負重拉練
①、登山戶外活動對人素質的要求(個人觀點):
    體能~包含了體力、耐力、背負能力、平衡能力、反應速度等。是其他素質得以正常發揮的保障。
    技巧~包含了基本的行走技巧、基本的戶外生存技巧、處理技術性問題的技巧等。是處理大部分危險性路段的基礎。
    經驗~包括從親身經歷中積累的基本戶外常識、對不同外界環境的充分認知。是取得正確判斷的基礎。
    判斷力~不僅需要經驗,還需要有全面、開闊的眼界。有時候,退未必是壞事。
    心理素質~包括穩健的作風、良好的心態和應變的心理準備。特別是在困難或危急情況下,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有效地面對困境、解決問題,並避免更大的危險。
    協作性~包括人際溝通的能力、團隊意識、能夠有效地通過協作克服困難的能力。
    體能體力是登山戶外活動愛好者自身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但也僅僅是一部分。並且,進一步而言,負重拉練也僅僅是鍛煉體能體力一種方法。
②、負重拉練的作用:
    負重拉練可以使人――提高背負能力、增強心肺功能、加強各個關節的承受能力。
    對於有高海拔攀登計劃的山友來講,負重拉練可以作為一種模擬訓練的方式,在低海拔環境下有效地增強個人的能力。
    由此而言,負重拉練不是為了拉練而拉練,而是科學訓練的一部分,更多的屬於手段、而不是目的。
③、幾個誤區:
    a、負重行軍是唯一的手段――負重拉練不可少,但通過前輩們的經驗積累和運動醫學的發展,已經總結出許多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後另寫文章探討),應該全面地看待;
    b、背負越重越有效;
    c、行走越快越有效;
    d、沒有準備活動就直接開始,生怕被人笑話;
    e、受傷是必然的,無所謂。
④、基本要素:
    作為非專業運動員,每一個山友都有自己的日常事務,營養不足、休息不夠、心神勞累等,或多或少在所難免。如果我們打算把登山戶外活動作為一個長期的愛好,在意識到這項活動充滿各種危險、有可能付出比較大的代價的同時,在細節上就更應該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患。
⑤、負重拉練的幾項原則:
    因人而異~要達到訓練的目的,並不是絕對的負重越大、行程越苦就效果越好。理論上,關於平時負重訓練有負重量不超過個人體重1/3的說法,但也要根據個人的狀況予以調整,最好找到合適自身的重量。
    循序漸進~避免突然的加大負荷,人體的自適應機製是逐步完成的,切忌頭幾次就達到滿負荷。
    區別對待~不同的線路安排、天氣狀況,負重量要有所調整。一般在極為酷熱的季節,或特別艱難的路線,要相對減輕重量。
    科學訓練~要達到有效的訓練效果,可以通過對身體某些生理數據測量,來了解拉練前後的變化,並加以對比分析,從而科學地提高個人能力。
    裝備&技巧~負荷較大時,要選擇背負系統比較好的背囊,以免肩、腰、背等部位不必要的損傷。學會裝包的技巧,比如上山時重心要稍高、下山時重心可偏低。需要以特別姿勢通過的路段,註意重心的平穩移動。等等。
⑥負重拉練的準備與恢復:
    拉練開始之前,要做一些準備活動,以使關節、肌肉、韌帶等得到良好的預熱和充分的鍛煉。
    活動結束後,可以針對負荷比較大的部位,比如膝蓋、腰椎、肩胛等,簡單的自行按摩一下。如果有條件,可以熱水浸泡。或者更“腐敗”的,請專人按摩。
   
【致苦中求樂者】――當負重成為一種快樂
    拋開作為訓練的負重拉練,許多山友都體會過那種極端疲憊時的某種快樂。而且還容易上癮。
    就此,俺只有簡單的一句――簡單的快樂,再增加一點點自我維護,就象一部好的吉普車,別開了幾裏地就壞了,保養好,可以一直開到天邊。
    人生前面的風景還多著呢。

【致炫耀者】
    負重不是唯一標準,更不是某種標簽――有本事去跟在峨眉山挑滑竿的老鄉比比。

【致盲目跟隨者】
    認清登山戶外運動的本質,不必要盲目追求負重量和速度。山野可給予人的還有太多太多,放開眼界,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