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釣魚要加強提竿意識
釣魚提竿有點像足球射門,那麽對釣翁來說,“提竿意識強”是釣技素質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增強提竿意識,使釣者能夠從客觀現實中引出經驗、理論,用來指導自已的垂釣活動,提高提竿的有效率。所謂“提竿意識”包含提竿前、提竿時、提竿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及其作出的反映,其中心環節是對提竿時機的認識和掌握。準確掌握提竿時機是個關鍵,這裏且不論魚的種類、鉤的大小、釣餌的品種、墜的輕重、水的深淺。從漂上的反映看大體有這樣幾種表現:
1、送漂,漂向上升;這是魚吞鉤後擡頭、上浮產生的現象。
2、悶漂,漂向下沈;這是魚吞鉤後溜底遊去所致。
3、漂變向,漂不送不悶,只是平行地移動。這是魚吞鉤後原地調轉方向,或緩慢地向前、向後劃行。
4、漂又送又悶,連續點動、上下抽動或左右顫動。這是魚吞鉤後裹食釣餌牽動魚線所致。以上四種基本現象是代表了各種淡水魚吞鉤的不同方式反映在漂上的典型動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時也會出現一些或輕或重、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斷或續等似是而非的變化現象。這說明不同魚種吞鉤方式雖有不同,但並非一成不變,在特殊情況下會出現吞鉤異常現象。有時也許是鰻、鱔、老鱉、小雜魚或蝦、蟹、貝類在索食。對魚吞鉤後反映在漂上的幾種動態.事先有無明確的認識,直接關系到提竿意識的強弱。只有認識了的東西才能敏銳地感覺它,否則會形成視而不見、見而不知的情況,不知便不能作出自覺反映。說到提竿時機,據我的觀察不管漂子出現上述哪種動態都應及時提竿,而且宜早不宜遲。特別是漂的動態緩慢連續,及早提竿,上鉤率可達90%以上。所謂早,不是提前,不是神經過敏,也不是貿然行動無的放矢,而是看準漂子呈現吞鉤動態後,毫不遲疑地立即提竿。我們知道,只要魚把鉤吞入口內,提竿即可釣上魚。許多釣魚的書刊都介紹說,魚吞鉤後吐鉤前為最佳提竿時機,這毫無疑議。但在做法上有人卻認為待魚“吃牢”、“吃穩”後,遲一點提竿無妨,另有不少人主張,提竿不早不遲為好。殊不知,魚吞鉤時人們可以發現,但何時吐鉤那就沒準了,誰也難以準確判斷,待發現時已遲,後悔莫及。
所以說只要從漂上發現魚已吞鉤應立即提竿。另外,人們從觀漂到提竿有一系列過程。眼睛看到漂動反映給大腦,大腦指揮手臂,手竹提竿,加上魚線長度所產生的拖延,都占去一定時間。所謂及早,實際上已經不早了,若再等待“吃穩”、“吃牢”良機很容易錯過。至於有時漂子很快全部送上水面或拉了黑漂,釣者反應不及,提竿遲也釣到了魚,甚至離開釣位回來鉤上牢牢地勾著一條魚。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無人釣的魚塘內,或在索餌徊遊期魚貪食吞鉤較猛,咬了死鉤的情況下。若以此認為“遲也無妨”、“更有把握”,這是一種誤解。在多數情況下,尤其是在自然水域,魚少、難釣,很少遇到全送全悶情況。如果釣者提竿意識強,反應敏捷,無須等到送全漂、拉黑漂。不要顧慮提竿早了會提空竿,無論遲或早,絕對不空提是不太可能的。空提的原因很多,若把鉤、餌、小雜魚搗亂等因素排除在外,就遲早而言,空鉤往往不是由於提竿早.而是提竿遲了。甚至可以說,只要觀漂是準確的,沒有提竿早的問題。
只有提竿遲的問題.遲容易形成誤,空提的主要原因在誤,不在早。要想減少空提,我體會是無誤自然少空、誤比空更使人遺憾。及早提竿是建立在準確、細致觀漂的基礎之上,沒有銳敏的觀察力很難保證提竿的有效率。從增強提竿意識角度考慮對提竿前的觀漂要求是:一要聚精會神,排除雜念。這正是釣魚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特點之一,也是提竿意識強的重要標誌,觀漂不能受左右幹擾,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應做到眼不離漂,手不離竿。二要細致觀察,對於粒漂能看出一顆漂,甚至半顆漂的動靜,對豎漂能看出升降的厘米分化和漂體傾斜度變化。那種粗枝大葉,對漂上出現的微小動態無知,或不以為然、猶豫遲疑都是提竿意識差的表現。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