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白鰷魚的垂釣心得
白鰷屬鯉形目鯉科鲌亞科屬,又名白條、鰷魚、青背、青鱗子等。一般長約70~140毫米,頭尖,略呈三角形,體背部淡青灰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邊緣灰黑色,其他鰭均為淺**。白鰷魚分布廣泛,基本只要水質好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白鰷。白鰷屬上層魚,由於白鰷生活在水體上層,沒有土腥味,且其肉質細密滑嫩,拌面煎炸後色澤金黃、口味香醇,實乃魚中上品,下酒之良菜。所以釣白鰷也正被越來越多的釣友們所接受和喜愛。
好,進入正題。
首先是竿子的選擇。因為揮竿頻率較高,釣白鰷選竿不必太長,太長的竿子玩起來太累,一般情況下選擇3米6的竿子既可,如果水位條件允許,比如近岸位置的水就較深(此處較深指在一米左右),那用2米7的竿子更好。個人建議選擇3米6的八工桿不錯,調性偏軟,輕便,中魚的手感好。
其次是線組。因為白鰷個體普遍偏小,一般最大的也不過2兩多,所以線組沒必要選擇粗的,主線0.8,子線0.4既可。當然了,根據實際情況,如果還兼顧到鯽魚什麽的,可以考慮主線1.0,子線0.6,或者更粗一點。畢竟白鰷魚攝食兇猛,線組粗一點基本沒什麽影響。而選擇細線是因為追求那種感覺,個人覺得細線手感更好。在浮標的搭配上,考慮到白鰷魚的特性,越是靠近水面,魚的個體越小,而底部的個體相對較大,所以,浮標應在3-4號上選擇,標體以長身短尾標為宜,翻身快,下沈速度快,可以盡可能的快速通過上層的小魚層,並濾去半路一些小魚的動作,如果有大的動作,也可以及時捕捉到。可能有朋友會說,經常看到大的白鰷在水面遊弋覓食啊,可是,如果把竿子往那裏一打,早就嚇跑了吧,呵呵,所以,還是要琢磨水下的。鉤子方面,不宜太小,當然了,也不能太大,如果白鰷的個體在10厘米內,那用一號袖鉤即可,甚至二號也可以;但如果白鰷個體超過10厘米,那最好使用2號袖鉤,1號鉤很容易被吞喉,造成取鉤困難,影響垂釣速度速度是一,最重要的是麻煩。
接下來就是魚餌的問題了,鑒於白鰷的食性,腥的香的都可以,考慮到垂釣方便性等方面,建議使用商品餌,鯽魚類的就可以,色澤方面以偏紅色為佳,更容易引起白鰷的攝食 欲 望。比如白鯊的紅蟲鯽,腥味純正,那效果是相當好。在開餌時,適當多添加一點拉絲粉,水也多加一點,比如商品餌的說明上做拉餌時餌水比是1:1,那麽我們可以改成1:1.1或1:1.2,使開出來的餌更軟,有利於拉出更小的餌團。解釋一下多添加拉絲粉的目的,一是在多加水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較強的附鉤性,因為白鰷搶食兇猛,往往第一口不一定能吃到鉤,較強的附鉤性,就可以保持白鰷的第二口;二是多加拉絲粉,可以減少餌料的物化性,畢竟白鰷有很強的集群性,如果霧化太厲害,魚兒的搶食遊動容易導致標像混亂,不利於準確抓口。
可能會有釣友問調標的問題,那我的回答很簡單,空鉤半水,調3目4目,甚至5目6目都可以,不過不建議調平水,因為釣白鰷不光是釣底,有時候還需要釣浮(估計好多釣友都是釣浮,對這些釣友,給個建議,不妨釣底試試,或許會有驚喜,呵呵)。
第四點,提竿時機的選擇。有的釣友可能覺得白鰷吃餌兇猛,怎麽釣都能釣的上來,還分什麽時機啊。不錯,白鰷吃餌時是很兇猛,但是如果掌握不好提竿時機,那麽空竿率就會比較高,我想大家也希望竿竿上魚吧,呵呵。其實,仔細研究下白鰷的特性可以發現,白鰷在吃餌時,由於魚多,第一口很少會吞餌,而是頂著餌跑,想把餌拖到一邊再享用,反映在標像上就是快速的下沈或者上浮兩目左右,如果此時提竿,要麽空竿,要麽是把魚掛上來,而且掛上來的很可能不是頂餌的那一條。如果在這之後有一個一秒左右的停頓,那應果斷提竿,此時一般魚餌入口了(如果眼神好,仔細看,在此時會有一個很輕微的頓口,實際是魚吸餌入口的動作);如果前面的動作沒有來得及反應,那可以再等一下,在短暫的停頓後,浮標會有一個繼續的下沈或者上浮,這時候再提竿,中魚率更高,甚至會雙飛,但也會浪費一些機會(這時候多加拉絲粉的作用就更加顯現出來了)。
最後一點,也是垂釣中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靈活應對,不要一味的釣底或者釣浮,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釣深。比如一開始釣底,釣著釣著,發現信號變少了,但上方信號還是較多,那就要及時調整,釣深變的淺一點,調整幅度以一個標身為單位作調整。如果鉤餌到位後稍停才有魚咬鉤且浮標反應多為頂標,則說明魚層靠下,應上調浮標釣深一些。其實,釣白鰷調整釣深的方法跟釣鯽魚類似。如果一個地方的標像太亂,那可以考慮把鉤餌落點左右移動一米左右,適當降低鉤餌落點魚的密度,使吃口更清晰。
更多的細節就需要釣友們在實際垂釣中繼續探索了,畢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魚,具體情況還是有所詫異的,僅在這裏說一點通用的,見笑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