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三種:翹嘴紅鲌 、蒙古紅鲌、擬尖頭紅鲌 1.翹嘴紅鲌: 俗名大白魚、翹嘴巴、翹殼、白絲、興凱大白魚、翹鲌子、鲌刺魚、翹白、白魚、撅嘴子浮鰱等。廣東地區俗稱長江和順,長江中遊俗稱翹白、白魚,長江下遊俗稱太湖白魚。 【形態特征】體型較大,常見為 2~2.5千克,最大者重達 10~15千克。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於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翹嘴紅鲌屬中、上層大型淡水經濟魚類,行動迅猛,善於跳躍,性情暴躁,容易受驚,拉網時,可“飛”越1米多高的屏障。野生捕獲的成魚很難存活,多以冰鮮魚狀態運銷。我國平原各水系均產,以湖北、安徽和黑龍江省產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為捕撈旺季。東北地區以冬季上捕撈為主,松花江所產最著名。紅鲌就是傳說中的大白魚!能長到幾十斤重,雪野水庫中的大型翹嘴鲌可能就屬於這個品種。





 

  2.蒙古紅鲌: 俗名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鯉科  頭稍尖,口向上傾斜。側線鱗73~79。背鰭具光滑硬刺,胸鰭黃色,尾鰭下半部紅色。臀鰭條3,18~22。生殖季節雄魚頭部及胸鰭布有珠星。  中上層魚類,生活於水流緩慢的較大河灣、湖泊。性兇猛,日間常成群奔騰跳躍圍捕小魚和蝦於水草邊,1.5市斤重的個體可吞食4寸左右的鰱、鱅魚種。5~7月在流水中產卵。卵粘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上。中型魚類,最大達6市斤,常見者為0.5~1.5市斤。天然產量較大,口感稍遜於淡水紅鲌,漁業上有一定地位。

蒙古紅鲌: 俗名紅梢子、尖頭紅梢、紅尾巴,鯉科

  3.擬尖頭紅鲌俗名鴨嘴紅梢,鯉科頭小,尖長,頭背面稍扁平,頭後背部顯著隆起。口向上傾斜。背鰭硬刺光滑。臀鰭條3,23~26。多棲居於流水或大水面靜水體中。肉食,以小魚和蝦為主。5~6月產卵。個體較大,最重達6市斤以上,但數量較少。分布於長江水系。

擬尖頭紅鲌俗名鴨嘴紅梢

  下面是兩種小型的翹嘴鲌,咱們在池塘裏經常釣獲的小型翹嘴,估計就是下面的兩種:

  4.青梢紅鲌 (這是咱們釣的最多的,我經常在池塘裏釣到,一般在1--3兩)俗稱:青梢子、青餐,鯉科

  頭後背部稍隆起。下頜突出於上頜的前方,口斜裂。側線鱗64~71。胸鰭末端達到或超過腹鰭起點。臀鰭條3,23~29。

  棲息於靜水湖泊的中上層。肉食性,主食小蝦。生殖季節,以5月最盛,在水草叢生的湖汊或河灣中產卵,卵粘附於水草上。個體不大,最大1市斤左右。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青梢紅鲌

  5.紅鰭鲌  俗名短尾鲌、黃掌皮、撅嘴鰱子,鯉科  體扁,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口上位,下頜上翹。背鰭具粗壯的硬刺。生殖期間雄魚頭部出現珠星。  棲息於湖泊水草茂盛處或江河緩流區,幼魚喜集群在淺水區覓食。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魚,亦食無脊椎動物。產卵期5~7月,在靜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於水草上。

紅鰭鲌

  小型魚類,常見體長100~200毫米,最長達300毫米。分布極廣,全國主要水系均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