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折竿斷線機理
首先從釣具說起,第一是竿。
不知大家試過沒有,你手中的竿最多能提起多大的重量。從100克開始,200克3300克,你會發現提500克以下的重量時,無論是玻璃鋼竿還是碳素纖維竿,都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但當你再增加重量時,你就會感到越來越提心吊膽了。恐怕1000克以上的重量,一般的竿大多數都提不起來。當然,這裏所說的提是像釣魚那樣的提法。
第二是線,我們使用的漁線都是尼龍綜絲。線有三個標碼,是線號、線徑、強度。線徑是線的直徑。線號是線徑的另一種表示方法,但它並不是真實的線徑,只是一組人為的編碼,沒有必要專門研究。強度是這盤線的抗拉能力,這才是我們實際要用到的尺度。各種線對強度的表示方法並不一樣,有的是公斤,有的是磅,有的同時標出公斤和磅。而且不少線還標有“競技專用”、“超強”等字樣。但是每一盤線的強度是否和盤面上標的完全一樣呢?這裏我只想送給大家一句話: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親口嘗一嘗。有的標明世界級超強競技用線,但實測強力還不足標的一半。當然也不可否認有些線的強力和標的基本一致。從很多線的實測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基本的量值,這就是直徑015毫米的線一般強力都在1公斤以上,0.2毫米的線強力一般在2.5公斤以上,0.25的線強力一般在3.5公斤以上。這樣強力的線為什麽能釣起5公斤、10公斤以上的大魚呢?稍後再分析。
第三個是鉤,常見的鉤一般分粗絲、細絲;長柄、短柄;有倒刺、無例刺。細絲鉤一般為無倒刺鉤,鉤尖鋒利,但鋼度較差,適宜於用來釣小魚,魚大了或者掛草、掛底就會拉張。粗絲鉤鋼度好。國產鉤多為元鋼絲直接製做,日本鉤有些還將鉤彎部分鐓扁,做了增加強度的處理。我們既想小魚釣的痛快,大魚上鉤不怕,該用哪種鉤呢?自然應該選用粗絲小鉤為好,小到小魚上鉤容易才好。
第四是漂的選用,我在《釣魚新聞》200l年8月號“漂——釣魚人的眼睛”一文中已經分析過,配重浮力在1克以下為小漂,適宜於用來釣小魚;1克以上為大漂,適宜於用來釣大魚。同樣的竿、線、漂、鉤,為什麽有的人大魚小魚都能釣上來,而有的人釣住大魚不是斷竿就是斷線,只能捶胸頓腳望魚興嘆呢?除了釣具的原因外,還有本文要談的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前面我們已經做過實驗,一般的手竿連1公斤的重量都提不起來,那麽它是怎樣把5公斤、10公斤的大魚提出水面的呢?事實上竿的強度硬度都是一定的,不會發生變化。而是水的浮力幫了人的忙。我們知道,一般來講水的比重是1,魚生活在水中,依靠遊動,魚可以在水中從水面到水底的任何位置停留,由此可見,魚的比重也是1。從而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魚在水中可以視為沒有重量。但是我們都知道魚是有重量的,在水中的時候,水的浮力抵消了魚自身的重量。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講的很清楚:浮力等於物體排開的水的重量,這樣,魚就受到了同體積水的重量的浮力。但這個結論和我們實際垂釣中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每當我們釣到魚,提竿拖魚的時候,魚竿總是深深地彎向水面,手上都有沈重的感覺,這難道不是魚的重量嗎?事實上,也正是我要談的濕摩擦原理。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現象,要在水中撐走一條小船,你只要施加很小的一點點力,船就會慢慢地移動起來。但如果把這條小船放在陸地上,就要付出很大的力氣才能使它移動。象在水中那樣省力是絕對辦不到的,這就是濕摩擦的一種表現。同時,濕摩擦還有另一種表現,就象前面所講的那樣,在水中用很小的力就可以使船移動起來。但是,要使船的速度快起來就不那麽容易了,所用的力就要比僅僅使船移動起來大的多得多。這裏涉及到一個極限速度的問題,物體在水中的極限速度是很低的,大約只在l-5米秒之內。這也正是濕摩擦的第三種表現。就是當你用的力越大時,你感受到的阻力也越大;反之亦然。因為速度低時摩擦阻力與運動速度成正比;運動速度較快時,摩擦阻力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魚在水中很有力量。當它掙紮逃跑的時候產生的力量也會象陸生動物掙紮逃跑時一樣有力,一樣難以控製。從幾公斤到十幾公斤的大魚,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漁線的強力能夠承受,客觀地說是通過化解後就能夠承受魚掙紮逃跑的力量。我的一位姓郝的釣友2000年就曾經用0.2的普通漁線做腦線釣上一條9.2斤重的大鯉魚來。但斷竿斷線的情況我們經常見到,有時候釣上的魚並不大,確也能從人手中掙得自由,拖著殘竿斷線悠悠而去。
通過前面幾個方面的分析,其實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1)在不影響釣小魚的情況下盡可能選用強度高一些的線做主線和腦線。(2)針對水中魚的大小選用強度較好的粗絲小鉤。(3)選用配重浮力在一克以下的細桿漂。(4)用心領會和掌握釣大魚的方法。大魚上鉤後一般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魚拼命賴在水底,不讓人把它釣起來,這種情況類似於武術中的千斤墜。人們習慣上叫做“魚打樁”。人拼力提竿,想把魚從水底拔起來。如果魚的力量足夠大,你就不可能把它拔起來.假如你還要拼命揚竿要把魚從水底拔起來,那就只有斷竿斷線一種結果。如果魚的力量不夠大,相持一段時間以後,它就會堅持不住被人從水底提起。這時候的魚是魚頭向上,它拼拼命掙紮產生的是向上的力量,這個力量加上人為提魚的力量魚就會以很快的速度竄出水面,當魚下落的時候,折竿斷線也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因為這時候竿和線承受的力量是魚的重量再加上人向上揚竿的力量,一般情況竿和線都受不了。這就是拼命對抗的兩種情況。那麽,遇到“魚打樁”提不動時,你就把手上的勁稍松一點,大魚很快就不打樁了,就會遊動起來,這時候你的機會也就來了,只要你能不慌不忙地撐著遛它,這條大魚就一定會成為桌上的美味佳肴。另一種情況是大魚咬鉤後被鉤刺痛,馬上掉頭向遠處逃竄。這時候竿和線被拉成一條直線,形成短時間的拔河現象。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兩種結果,如果魚的力量不夠大,堅持一會以後魚就沒勁了,多數會被拖的掉過頭來反而沖向岸邊,這時候正確的方法是迅速揚竿或者後退,保持竿和線適度的繃緊的力度,並且力量一定不能過大,以免過早過快地將魚提出水面而引起更猛烈的掙紮,這樣很容易跑魚。如果魚的力量較大,那就一定要迅速擺竿將魚引向一邊,魚向前沖的力量就會被化解掉,並且很快返回到近水來,這樣一來遛魚的過程就開始了.大魚也就很難逃掉了。需要說明的是,這裏講的只是在魚的力量不超過漁線強度的情況下,如果魚的力量很大,也許你根本沒有擺竿遛魚的機會,就斷線了。因為這時候竿和線己經被拉成一條直線了,所以竿是不會斷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