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問我如何分辨“土鯽魚”和“雜交鯽魚”,我想了嘿久,沒說得出來,因為這兩種鯽魚的區別在我腦殼頭,區別都不是嘿明顯。
所以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整理了一下,現下能夠明確了。特發出來,也讓各位和我一樣不太清楚的朋友充充電,讓已經清楚的朋友再鞏固一下印象。
“土鯽魚”是指在自然水域裏土生土長的鯽魚,“良種”鯽魚是靠引進或雜交人工飼養的鯽魚。
“土鯽魚”是天然水域,也就是在水庫、河溝、堰塘自然繁殖的鯽魚,土鯽魚產仔一般在春秋兩季,成長過程較慢。
土鯽魚從幼苗長到150克(3兩)重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在不同的水域裏大多呈青灰色,也有的呈金黃色,其魚鱗在同等基礎上較“良種飼養”鯽魚要小些,其體形也長條些。
“土鯽魚”的生命力較強,體力也比良種魚好,離水後一時半會不容易死。
====================================================================
土鯽魚主要特征:
1.體形細長,身體的紡錘型非常明顯;
2.魚身側線只有28-30個側線點;
3.從側線數只有28-30匹魚鱗;(養殖鯽魚一般為30-32片)
4.魚身偏廋;
5.腹腔內腸子細長;
6.野性大;
7.頭部較圓;
8.肉身緊;
====================================================================
“飼養鯽魚”是人工引進培育的良種雜交鯽魚,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等特點。
運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工程相結合的生物工程技術而培育出來的三倍體鯽魚,具有自身完全不育、生長快、抗病能力強、食性廣、易捕撈、耐低溫等優點。
“飼養鯽魚”當年年底魚苗可達500克(1斤),魚種經一年養殖,個體可超過1000克(2斤)。
飼養鯽魚沒有土鯽魚好吃,土鯽魚的營養價值高於良種飼養鯽魚,其生命力比良種魚強就說明了這一點。
魚的體型:
養殖的鯽魚一般背脊隆起,身體較寬;
野生土鯽魚身體紡錘型非常明顯,頭較小。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