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餅鉤釣鯉魚
鯉魚很喜歡吃豆餅和各種谷實餌料,因此釣者常把豆餅和谷實作為釣鯉魚的誘餌和釣餌。豆餅鉤將一塊豆餅作為誘餌,結合於主線的下腳部位。這樣,大餌(誘餌)帶小餌(釣餌),兩餌隨時相伴,使之隨時保持最佳距離,從而達到較好的垂釣效果。我們把這種以大帶小的餌料稱做“母子餌”。在通常情況下,“母餌”帶幾個“子餌”,造成更多的魚咬鉤機會。
豆餅鉤的製作方法(捆紮豆餅法):割取一塊直徑約10厘米、略薄一點的新鮮黃色豆餅一塊。在偏離圓心約兩厘米處鉆一小眼兒。將主線從中穿出,然後在主線的下端系一塊長約兩厘米的竹棍或鐵絲等,以免提起時脫落。主線粗度約0.5一0.5毫米。用一段0.4一0.5毫米粗的尼龍線做鉤遊線,將身寬10毫米的鷹嘴鉤或“伊斯尼”形鉤系於兩端,釣距約20厘米,在線的中心部位結一套扣,共做兩三對。再在豆餅上方約7—8厘米的主線處打一套扣,與鉤遊線套接。這樣一個豆餅鉤就做成了。這種豆餅鉤,對咬鉤後向外牽線的魚反應靈敏,對向內牽線的魚則反應遲鈍。
為了增強靈敏度,筆者近幾年對豆餅鉤進行了改進。改進的豆餅帆鉤遊線長約7—10厘米,將主線從豆餅上面的孔中穿過來後套接於其端頭,使豆餅象鉛墜一樣處於鉤遊線的上方。為了防止豆餅向下脫落,在主線與鉤遊線的結合處掛長約兩厘米的竹棍。改進的豆餅鈞所用的豆餅塊的過線孔要稍大一些,以便豆餅在入水浸泡後過線孔變小的情況下仍能使主線自由活動。這樣改進的豆餅釣,使豆餅既做誘餌,又能充當大活墜,對於向任何方向牽線的魚,反應部很靈敏,大大提高了上魚率。
豆餅鉤,可采用竿釣或底鉤釣,竿釣,豆餅塊要相對小一點。采用短竿長線釣法,最好用粗、碩一些的刀形硬稍竿。竿太軟,容易損傷竿體。白天可用漂釣,夜間可在竿梢系魚鈴釣。豆餅鉤多用底鉤釣法。采用底鉤釣法時,要特主線一端系於帶有魚鈴的搖竿上,插在岸邊,釣者守在其旁,聽鈴響即拉線提魚。豆餅鉤與自動竿連接,容易損傷竿體,也不易把魚鉤住。底鉤釣,豆餅可大一些。豆餅大,落水聲也大,集魚慢,但一段時間後能引來大魚和更多的魚,豆餅小,落水聲小,集魚快,但對魚的引誘作用較差。因此,要根據情況適當掌握。無論是竿釣,還是底鉤釣都要用“撇砣”法或手拋法拋出。
豆餅不可用陳舊的或發黴的。陳舊的味小,不起作用;黴爛變質,起反作用。有的人把用過的豆餅晾幹後再用,大多是腐爛發臭的,顯然不妥。豆餅在使用前,最好裝於塑料袋內,加少量的酒和水,讓它泡開一點。這樣的豆餅投入釣點後見效快。另外,豆餅上的過線孔不能鉆在正中央,否則受水的阻力過大,不易拉動,魚上鉤後容易脫鉤,甚至斷線。
豆餅鉤的釣餌一般用面餌。釣鯉魚可采用面餌、蚯蚓、肉蛆等;釣草魚可裝面餌、蚱蜢、菜心等。有趣的是,用豆餅鉤來釣鯉魚,在鉤上不上裝餌照樣可以釣到。原來,鯉魚在吃食時有一個另排除障礙物的習慣。鯉魚非常愛護自己的鱗片,怕鱗片碰著、刮著。當我們下了不裝釣餌的豆餅鉤時,鯉魚為了吃豆餅,先吞進魚鉤,然後從鰓孔排出去,結果,就自動上了鉤。這種釣法,在大江大河的急流中效果更為顯著。豆餅在急流中不沈底,釣也順著水流上下晃動。鯉魚發現後,就從下邊的空鉤開始“吃”上來,結果上了鉤。
在靜水垂釣中使用豆餅鉤,應註意地形地物不宜用在有掛礙的水域。另外,在夏季、陰雨天,投點要近一些;在秋季、晴天,投點要遠一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