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和鯽魚一樣,雜食性,數量多,分布廣,四季進食。冬季天氣冷,水溫低,鯉魚的新陳代謝變緩慢,食欲沒有秋季旺盛,活動範圍縮小,但4℃以上仍可進食,10℃以上又四處活動覓食,比鯽魚跑的路程遠,有的甚至近岸覓食,這是因為它們個體比鯽魚大,長得快,冬日需營養育精子,而其懷精懷子量是鯽魚的數倍甚至十多倍,因此食量大,吃食雜,即使是冬日,也比鯽魚貪食而膽大。為此,冬釣鯉魚的誘餌以香為主,味誘勝食誘,但數量要比冬釣鯽魚多數倍,料可粗些。魚餌除香外,發酵糟酸類效果也好。魚餌葷素皆宜,但要精些。紅蚯蚓、蝦鯉魚愛吃,如水溫在8℃以上,螺螄肉也食;素食中粗纖維類如菜葉之類已不食,但食熟的塊莖,尤其是熟山芋丁,鯉魚聞其味立即趕來一吞為快。因此,冬日釣鯉魚,南方釣者多備用兩類魚餌,一是紅蚯蚓,二是熟山芋丁。水清用前者,水渾用後者;不清不渾之水兩者輪換用,以咬鉤率高者多用。

  冬日鯉魚也如鯽魚,集群在向陽深水處過冬,以沈底釣為主。打窩宜在向陽深水處,或石駁岸底處深水凹進處、沈船下、木樁旁。鯉魚喜流水.在流水口下方打窩垂釣效果好。鯉魚更喜下風處,這裏上有波浪,波浪把昆蟲屍體、植物種子帶到下風處慢慢下沈,因此這裏是鯉魚吃食的好場所。水草叢底也是鯉魚喜愛聚集尋食和過冬的所在,也是釣者常喜愛選擇的釣點之一。

  冬日南方如中午溫度升得高,淺水水溫達到12℃以上時,鯉魚比鯽魚更早登上河灘覓食。黃河一帶流傳的釣魚諺語曰:“三月三,鯉魚上河灘。”春日一回暖,鯉魚上河灘淺水覓食,算是早了。陰歷三月三,相當於陽歷4月初左右。這在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是對頭的。江南春早,常常未開春,即陽歷2月4日以前,寒潮不來,中午前後在陽光照射下,淺水水溫經常達到12℃以上,甚至可高達15℃一16℃,鯉魚早上河灘覓食了。1994年陰歷正月初三,陽歷才2月2日,還沒有立春,在連續幾日艷陽高照的日子裏筆者去江蘇無錫郊區一池塘垂釣。這天最高氣溫是20℃,筆者一行數人於中午12時趕到池塘邊,只覺南風陣陣,向陽面近池邊1-2米的淺水中魚星不少。見到人影,只聽“撲刺刺”魚兒向深水竄去,水面打出不少水花,淺水發渾,泥漿泛上。摸摸水,溫熱不冷,於是筆者當機立斷,人斜站,只在離池邊2米左右的水邊打窩垂釣,而有的仍按老經驗在向陽深水處垂釣。誘餌撒人淺水中5分鐘,窩裏就有魚星出現。紅蚯蚓一下水,就見魚漂蠕蠕而動,慢慢下沈,一拎,就是一條1千克左右的鯉魚,雖幾經掙紮,仍人網就擒。1個小時下來,筆者連釣6條鯉魚,大的3千克,小的500克左右。另一釣友打的是遠水深塘窩子,水深2米以上,香餌撒了不少,就是無魚問津。他將釣魚竿伸人筆者打的窩子,人影移過來,由於水淺,魚兒看見人影、竿影都離窩而去,20分鐘兩人皆無魚吃鉤。這時,筆者移到釣友原來站的位置,在離岸近處斜打一窩,人斜站,10分鐘後,就有鯉魚上鉤,又過了1個小時,筆者釣到3條鯉魚、5條鯽魚,鯉魚不大,魚即魚皆在250克以上。與此同時,釣友也釣到5條鯉魚,其中一條大鯉魚有3.5千克,可謂釣得皆大歡喜。這天是比較典型的隆冬之暮呈現的暖春天氣,這種天氣在江南地區除特殊冬日外,幾乎每年冬天都有幾天,甚至十多天,多時可達二十多天,釣魚愛好者必須抓住這種釣魚的大好時機。

  但是冬天畢竟寒冷與其他3個季節相比,鯉魚和鯽魚一樣食欲都不強,活動範圍小,嘴張得不大,吮吸力不強,掙紮力小,鯉魚的食量雖比鯽魚大,但吃得並不多,只有蛋自質多民易消化的精料食物才肯食,而民吃的速度慢。為此,冬日釣魚,也要細線小鉤,釣取鯽魚的鉤線一樣適用於釣鯉魚,只是魚鉤的龍門稍寬一些就行了。因為鯉魚個體比鯽魚大,口也大,鉤的龍門太窄易從魚嘴內拉出。冬日鯉魚掙紮力小,一般的拉力僅是自身體重的2倍左右,掙紮一會就無力了。由於細竿彈性好,完全可以把它的掙紮力在水中抵消。但釣者要註意,一是不要急,鯉魚上鉤後,只需拎著它,不要急著向岸上拉,任其在水中掙紮,待其力盡,不是肚皮朝天,就是慢慢被釣魚竿的彈性拉到近岸,一般不會將釣魚竿、魚線弄斷的,當然,線比專釣鯽魚的線可略粗些,最好是1一2號,既可釣鯉魚,又可釣鯽魚。二是不可硬將魚向岸上提,或用手拽線向岸上拉。線的拉力不如魚的拉力或魚的體重,竿的彈性消失了,線的拉力也就到了極限,易斷線跑魚。當魚力盡被拉到岸邊時,用抄網抄取最保險,既保住魚逃不掉,又保住釣魚竿、魚線、魚鉤不受損傷。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