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點馬鮫,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一帶俗稱鮁魚,秦皇島一帶俗稱雁魚。它體色銀亮,背部具暗色橫紋或暗色斑點,剛釣獲時,體中部側線以上至背部部分呈綠黃色熒光。

  藍點馬鮫屬中上層回遊性魚類,每年的五月中旬至十月下旬結伴回遊至沿海水域覓食,其中八月下旬至十月中旬為旺食期,常遊弋於岸邊及淺海區追食。

  藍點馬鮫屬肉食性魚類,其性情兇猛,大多遊弋於海面下1~3米處捕食小魚、小蝦及甲殼類動物,但也有時潛底追殺小魚。體形為流線“造型”,少有水阻,遊速奇快。覓食時,其銀光閃亮的身體常躥出海面,似獵豹般劫殺獵物,令上層水面上的較小魚類猝不及防而喪生其利齒之下。

  釣藍點馬鮫在大連地區又俗稱:“甩鮁魚”,因其施釣時釣感刺激,吃鉤迅猛,個體較大,並且在釣技上較其他魚類釣法要求更高,也是釣友展示其釣技高低的一種標誌,是深受廣大沿海釣友鐘愛的一種主釣“對象魚”。

  施釣藍點馬鮫在釣法上除巖礁定點拖拽釣、養殖筏區懸浮釣等,采用船上“路亞”竿拖釣法施釣藍點馬鮫,因其釣具配備輕便簡捷、釣法刺激是近幾年最時尚的一種釣法。對此,本文著重對這一釣法做一簡介。

  拖釣釣藍點馬鮫在大連地區俗稱“拖鮁魚”。通過船動力驅動的拖帶,使沈浮於水面下的誘餌似小魚般遊動,以誘導藍點馬鮫隨餌追逐、吞餌,有“誘領”之意。2010年9月,筆者與好友“夜狼”、“鷹”前往獐子島海域,采用此釣法兩天下來收獲頗豐,獲魚40余尾,最大個體達6~7千克。

  釣具配備:選用長度2.1米至2.7米的30克左右的路亞竿一支,匹配旋壓式繞線輪如西瑪諾3000~4000型,或雙軸專業路亞繞線輪(俗稱“鴨嘴輪”)。如SHIMAMO-MG1000。主線為低塑性(Low or Zero Memory)3號PE專用路亞線。子線一般為120厘米左右長“尼龍前導線”或裹塑鋼絲線。米諾路亞餌15~24克數枚,最好選擇不同泳層的例如潛降80厘米~1.5米不等。

  釣位選擇及釣法:選擇在風力4級左右的天氣出海,釣位應選擇在海中礁島的半徑80米左右的周圍或離島沿岸100米開外的寬闊水域。潮汐要求,潮水下落二分之一(即半潮,又叫“落半架”)或“回流”(指潮水下落至最低點後半小時左右,潮水剛開始上漲時間)以及高潮後的“回流”期的這一段時間施釣。

  具體釣法,需選用小馬力漁船。用大船馬力太大,船尾的雙螺旋槳翻起的浪花較大,並且航跡較長,面積較大,易使鮁魚受驚而逃逸。最好采用雅馬哈小型船用掛機,一般8馬力左右均可。航速每小時8節左右。當小船駛入釣點後,船速放慢至3-4節左右,將釣竿拋出線、餌後,繼續向水中放線。離船80~120米時,小船提速至頂流4-5節左右,順流3-4節左右航速,使船後釣線略拉直並帶起釣餌至海面下一米左右,然後將釣竿插於船側專用卡座內或擎在手中,保持竿梢與海面的角度要形成45度夾角,以便於觀察。此釣法藍點馬鮫截食吞鉤主要反應在竿體上。當中魚時,竿梢突然上下急速點動,然後釣竿整體大彎,此時為起魚最佳時機,應及時將竿後揚頓住,同時船速應立即放慢或停駛,然後快速搖動手柄回線。因此種釣法多為大藍點馬鮫上鉤,如魚太大,應調整好泄力放線。因釣場範圍大,且離岸較遠,無任何障礙物,可使魚掙紮要線,但需註意保持釣線始終處於繃緊狀態,以防大魚“洗鰓”時甩掉擬餌釣鉤。直至魚不再要線,再搖輪收線,反復幾次,大藍點馬鮫必精疲力盡被乖乖拖至船旁,用大抄網或刨鉤將那一份得意撈於船艙。

  優勢:此種釣法可謂最悠閑放松的一種釣法。放線入海,安坐船中,眼觀藍天白雲,耳聞濤聲鷗鳴,間或瞄一眼竿梢,只等魚兒上鉤。當釣竿抖動,握竿在手,與魚周旋,又倍加精彩刺激,故令廣大釣友深戀此法。多年前,大連釣區一釣友,曾在“偏島”南部海域首先采用此法釣得一條長達1.5米,重約10千克的大鮁,一時傳為美談,而使眾釣友紛紛仿效且“趨之若鶩”般前往該海域一試。

  缺憾:對天氣狀況要求比較嚴,且身居深海之中,安全系數相對要小一些。故用此法施釣必須註意收聽天氣預報,在絕對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方能出海。同時要多備飲水、食物及必要的救生裝備,以免天氣突變,小船回撤不及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