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一顆餌還是兩顆餌把魚漂由調目拉到釣目,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許多在一個池塘裏釣得很熟的朋友,換了釣場就釣得一塌糊塗,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把握好餌重問題。調4釣2沒有明顯的下頓動作,只有緩慢無力的下降或輕微上升,提竿不是魚吞鉤很深,就是中魚後又被魚掙脫了。前一種現象是線組太鈍,後一種現象是釣得太靈。可是,同樣的線組、釣目,僅僅是搓的餌小了,刺魚的情況卻大大改善,咬鉤也出現了下頓。調4釣2是搓餌底釣的基本格式。如果前一次搓的餌和後一次搓的餌重量不同,釣目就會改變。許多人並沒有註意到是餌重的變化導致了釣目的變化,總認為是水底不平造成的。事實上,引起釣目變化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調4目後不顧餌重與釣目的關系,搓大餌能找到底、搓小餌也能找到底時,就不問線組狀態,不管兩鉤差距,相差2個鉤高和3個鉤高都是調4釣2,結果總是魚到半水就脫鉤。再如,拋鉤後不壓水,一顆魚餌的重量就能把漂尖拉下2目,兩餌到底後水線與魚漂不在同一垂直線上,雖然還是釣2目,卻是虛的,因為釣魚竿往前推一下,就成了釣3目了。

  同是釣2目,空心漂尖的魚漂要調4目,而實心漂尖的魚漂就要調61目或者6目。一種解釋是空心漂尖內留有空氣,剩余浮力(此處不爭論這個定義正確與否)大,實心漂尖的剩余浮力小。所以,同樣餌重在空心漂尖拉下2目,在實心漂尖就會拉下3目或者4目。另一種解釋是,魚漂設計時就預設了靈敏點,4目位置最靈敏。但是,這兩種說法都撇掉了餌重,僅就魚漂而論魚漂。魚漂在釣組中的運動是由餌重決定的。當一顆餌的重量能將魚漂拉下2目時,短子線鉤觸底,長子線鉤肯定臥底。對此,理論上稱之為“不靈不鈍”,其實釣組已經偏鈍了。此時,魚觸動的若是長子線鉤,餌重減少對魚漂是不會有影響的,只有魚吸入魚餌並向遠離短子線鉤的方向運動,魚漂才會有動作。魚咬短子線鉤的情況就不同了,餌重消失,魚漂上升,餌重減少一半,另一半被魚漂牽引著,魚鉤由平底變為直立,漂尖上升1目或半目,釣組處在輕觸底和上鉤離底的偏靈狀態,魚咬鉤會出現短促有力的下拉動作,所以,調4釣2釣組多為短子線鉤中魚。如果調漂後能精確測量餌重,記住一顆餌將漂尖拉下多少,兩穎餌又拉下多少,並以此確定釣目,那麼釣組的靈敏和遲鈍就任由你把握了。

  有人說:“漂尖升起1目是一顆餌化了,升起2目是兩顆餌都化了。”這是對釣組的大概認識。其實,餌重不同,漂尖升1目並不一定表示一顆餌化了。例如,拋鉤後壓水壓得太緊,風線會對水線產生牽引,即使長子線鉤上的餌全化了,漂尖也不一定浮得起來。餌重對釣組靈敏度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是搓餌,釣手可以在無暇調整線組時,用搓大餌和搓小餌的辦法來改變釣組的靈敏度,也可以用改變魚餌比重和松散效果等辦法來改善漂尖的升降程度,像上鉤輕觸底多下頓魚訊就是調整出來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