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到應變調漂術的一種方法,當然另一種為更多人所接受采用的分法是只單純從“調目”直觀地劃分敏鈍。以4目為區界,調5目、3i目即為敏,調3目、2目即為鈍。當然這樣雖於過於簡單,但卻也不無道理。因為臺釣漂的苗子上下是不一樣粗的,尖上細、根上粗,直徑會相差一倍多。這樣來看,“調6釣4”與“調3釣1”雖然差值都是2目,但“調6釣4”所差的2目是根上的2目,“調3釣1”所差的2目是尖上的2目。根上2目與尖上2目,浮力相差甚遠,當然相應的敏鈍程度也絕對不會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調兌敏鈍的時候,要將“絕對調目”和“差值劃分”兩種參照法揉合到一起,綜合加以考慮才會最全面。
當然,應變調漂術按四種來劃分也許分得過細了。比如,同為釣靈敏,什麽情況下“兌敏釣敏”,什麽情況下“兌鈍釣敏”?另外同為釣遲鈍,什麽情況下“兌敏釣鈍”,什麽情況下“兌鈍釣鈍”?搞得太細,似有點鉆牛角尖的意思,專業性未免太強了。所以通常情況下就分成兩種:釣敏和釣鈍就足可以了。下面具體說說如何“應變”,選擇最佳調漂法。
何時須“釣敏”?如若碰上雷雨前氣壓低天氣悶熱,魚胃口不佳,或是初春深秋出釣,水溫寒涼,魚行動遲緩身子硬咬鉤輕,以及肥水塘溶氧不足、魚攝食不旺的情況,按常規基本值“調4釣2”去釣,很可能魚咬了鉤吃了食,漂上卻沒有反應或信號模糊,看不出明顯反應。這就需要“釣敏”了,把常規的“調4目釣2目”改成“調5目、6目,釣1目或半目”。這樣調漂,靈敏度明顯變高,魚咬鉤吃餌動作再輕微,魚漂也會有反應了,而且先前的模糊信號也就會成為了明顯的下挫頓感信號。
何時須“釣鈍”?如果氣溫適宜、水質好、溶氧高,魚胃口大開,極為活躍,靠近魚餌時尚未吸食,沖力和負壓紊流已使魚線亂動、魚鉤魚餌移位。或者一不小心把魚引多了,撞線擦線、推碰鉤餌,魚漂信號會十分混亂,按漂訊提竿,十有八九不上魚。或者是有小雜魚搗亂,也會造成揚竿放空增加。解決辦法就是“釣鈍”。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在人工放養的魚塘,因為釣魚的人多,魚被釣滑了,吃餌時不再是見到魚餌就吞,已經有了多種試探方法,確定沒有危險後,才小心翼翼將餌吸入口中。即使吃到嘴裏,稍有異感也會立即吐鉤。釣這類塘,魚漂信號模糊且混亂,常令釣者無所適從。這時應果斷采取“釣遲鈍”的打法,將逗鉤試探的模糊雜亂信號基本濾掉,最後只將其百般試探後吞鉤吃餌的信號抓住,提竿基本中魚。
需要說明的是,釣遲鈍時,因子線打彎,所以魚吸餌瞬間造成的“有力一挫”信號相對少多了,明顯的悶漂或送漂相對增加。改用這種調漂法,垂釣方法也要與之相適。拋竿後,當主線與鉤餌成一直線下落時,將手臂一伸,超過竿架,等魚漂立起來,將主線壓人水中,不要急著回拉,等魚漂降至5目6目時,慢慢將主線拉回3厘米左右,然後拉一次,放一次。釣6目,拉回時是2目,放回時復歸6目。往往在拉引過程中就會有魚咬鉤,魚漂有力一挫甚至拉沒水中,
及時提竿,即可中魚。
下面談談初學臺釣者選用哪種調漂法比較好。據我觀察,許多臺釣學習者只有一支漂。為求能適應各種變化,唯有調整漂目一法,他們對漂的四種調整方法體會最深的是“調靈敏釣遲鈍”原因是這種調整目視清晰並與傳統釣技的調漂法接近。其次,在掌握了“臺釣”漂的工作原理後,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調遲鈍,釣靈敏”,即“調”的目數和“釣叮的目數都少(比如“調3釣2”或“調2釣1")。但對道行不高的初學者來說,這種釣法恰恰是不易掌握的。因為調目越小,失餌後的浮升過程就越短,反應於漂尖的升降幅度也隨之縮小,使人常常不易判斷魚鉤上究竟是否有餌,因而空鉤待魚情形明顯增加。並且由於調得鈍,魚攝餌時漂上也相應難以有大幅度的信號反應,這無疑又增大了觀漂的難;度,錯失提竿時機的概率又相應增加。所以初學者以為這種方法比較好掌握,殊不知他其實是趨難棄易了。隨著釣技的精進,我們會更進一步發現“調靈敏,釣靈敏度和“調遲鈍,釣遲鈍”的釣效更好。但人們不取它,是因為這兩種調漂法的信號反應更不易掌握。在實踐中既要擺脫傳統釣技的視目、習慣影響,雞不要過分急迫地去掌握它的全部內容。
有人說,四種應變調漂術什麽“兌敏釣敏、兌敏釣鈍、兌鈍釣敏、兌鈍釣鈍”弄得太復雜了,簡直成了繞口令,把人都繞迷糊了。其實不是“弄復雜”了,競技釣用漂確實就是一門相當繁雜的大學問。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