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釣,顧名思義就是兩鉤落底。要做到這一點很容易:在兩空鉤離底時,調漂尖的一半目數出水,搓兩餌後拋鉤,只要漂尖被水淹沒,再上移至露出水面,則兩餌必定到底。簡單找底得到的底是水底,而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被魚所接受的“底”。打個比方,水底是一個盤子,魚餌盛在盤子裏,如果盤子太滑,餌來回滾動,魚就吸不進去;如果盤子不平有凹坑,魚餌又重,魚就吸不起來,這個底就不是我們要找的。找底是在無法選擇盤子的時候,讓線組操縱和改善魚餌的狀態,達到把魚釣上來的目的。水底的底是客觀存在的,但真正的底在釣魚人。動中找底,特別是輕觸底是憑感覺去找的。為了找底,許多人采用魚漂桶,一穎餌壓下幾目看得清清楚楚,但到釣場一試就不是那麽回事了。在魚漂桶裏,調4釣4試得很好,到了現場就無法實現,釣4只有3目半或接近4目,失蹤的半目或1/4目哪兒去了?被水吃掉了,還是被線組掩蔽了?所以,簡單找底不是過底就是虛底,真正的底是在釣的過程中找到的。

  線組是主線與子線的搭配。它是在長度、線徑、軟硬等物理指漂的比較中選擇的,但常規魚情的合理配置與非常魚情的調整,是既有章法又沒有章法的。釣250克以上的大卿魚,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0.8號主線0.6號子線是最佳配置。2001年10月,我在秦皇島參加全國釣魚俱樂部總決賽,第一天釣混合

  魚就是用的這個線組。用3號白袖鉤時,大鯽魚的魚訊是短促有力向下一頓,鯉魚的魚訊是擡漂半目,緊接著下挫2目,中魚率超過80%,應該說釣得挺順。環視周圍,即使用較粗子線的釣手也都釣得不錯,考慮到池中有相當數量的鯉魚,許多釣手都把線組的規格提高了,子線也盡量放長了。由於是生口魚,吃口兇,即使線組搭配不甚合理,魚也能接受。可是第二天,經過5場比賽後,倒回池塘的魚已超過存魚總量的70%,就算剩余的魚沒有被鉤傷過,也會在驚恐中改變吃餌規律。突出的表現就是魚不再擡頭攝食,也不再跟蹤魚餌下沈使魚漂到位就有魚訊。同是釣底,昨天的底實實在在,而今天,一樣的釣組、一樣的深度,兩餌卻像被淤泥掩埋了一樣。“底”到底在哪?這讓許多人都感到疑惑。有人采用逗魚方式,釣上了魚。有人頻繁拋鉤,只讓魚鉤在水底停留一兩秒鐘,無信號就是提起釣魚竿重新上餌的訊號了,也有收獲。但是沒有人能在一個釣點用一種技術連續釣上魚來。因此,我遲疑了很長時間,對自己參加下一輪比賽采用何種釣法舉棋不定。了解到第5場比賽中釣手們試用各種手段都是偶然得手,我認為東撿一尾、西擄一條並不是辦法。從全場釣手的上魚情況看,鯉魚已很少上鉤,只有寄希望於鯽魚才是出路。於是我根據大螂魚咬鉤變慢,拋鉤不到魚漂穩定不會咬鉤的規律,先把魚漂調小一號,又將線組調整為0.6號主線0.4號子線,用上鉤的餌輕觸底釣靈。在半小時近10次魚訊中,有幾次都是鉤住的魚脫鉤,這是鈞傷的魚再次咬鉤的反應。之所以鉤不住它,是因為上鉤輕觸底,子線繃得太緊,形成虛底的緣故。據此,我把魚漂調高半目,拋鉤後讓兩鉤自然下沈,雖然魚的咬鉤頻率還是很低,但中魚率明顯提高,最終以9尾鯽魚獲得2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