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釣法還被釣手們稱為“懸墜極型釣鯽法”。其科學的設計、超靈敏的釣組,結合釣手熟練規範的操作,具備“垂釣高手”級技術稱譽者,在專門垂釣的池塘每小時可釣鯽魚60條以上。1995年9月,我國北方釣手叢傑在一次全國性釣魚大賽中,6小時釣魚813尾,平均每分鐘上魚2.2尾,打破了臺灣釣手陳長興保持10年的790尾亞洲紀錄,在全國釣界引起轟動。故在人們的印象中,臺灣釣法成了內塘釣鯽魚的“專利”。
其實,臺灣釣法作為一種先進的淡水手竿垂釣方法,不僅在內塘中可釣取鯽魚等小型魚類,還可釣取鯉魚、草魚、青魚等大魚:除了適宜內塘釣外,在非養殖的野塘、河濱中同樣可發揮集魚快、釣組敏感、上魚量多的特長。下面就在非養殖水域進行臺灣釣法應掌握的要點作介紹。
野塘,泛指非人工養殖的江南地區河塘、丘陵低窪的池塘、山腳下、溪邊的山塘,或以前曾有人養魚,後廢棄不再家養的水塘。此類塘大至幾公頃,小到幾十平方米、幾百平方米不等,且形狀極不規則。
臺灣釣法在野塘中應用一般有兩種釣法:一種是“陣地戰”,另一種稱“遊擊戰”。“陣地戰”即固定一處堅守崗位,像平常在內塘進行臺灣釣法一樣,穩定一處下鉤,不輕易換區移位。這種釣法為常到一塘區下鉤的釣手所采用,因他們對每個野塘的地形、魚情、魚路都了如指掌,每次垂釣決不會放“空槍”。
野塘“陣地釣”,首先要在池塘中找一個凸位,而且最好在水面無浮萍、塘底無雜草的明水區,更理想點是兩邊有水草的中間空穴地帶定位。釣魚竿選用3.6米硬調或中硬調竿,釣組以1.2- 1.5號母線配0.6-0.8號腳線:魚鉤用伊勢尼型3號鉤為宜:魚漂常用中號立漂。配套這類釣組的理由是,野塘相對大魚上鉤的機會少,即使塘內有幾條“大家夥”,也必是刁滑的“老運動員”,粗線、大鉤它是不會光顧的。
野塘釣常以鯽魚、小白條、鰟鲏魚等小型魚為對象,釣組宜以小為主,大小兼顧,萬一來條千克級的大魚咬鉤,竿、線也能將其彈住而無法逃脫。
野塘中臺灣釣法餌料應用也是十分關鍵的一點,要點是八個字:香郁適中、葷素結合。餌料太香會引來成群小雜魚“鬧窩”,靈活的小不點兒在中層水就搶鉤而去,使底層的鯽魚沒機會咬鉤,忙了半天也屬無效勞動。葷素結合主要針對不常用粉餌垂釣的塘,魚兒一時不習慣食粉類餌,故可在一只鉤上裝一顆粉餌,另一只鉤裝一條紅虹月或蝦仁、紅蟲、肉蛆等,以粉餌做窩引魚匯集,咬吞葷食而釣之。
“遊擊戰”野塘釣,是指初到一新塘口,不了解“行情”,或水面、池底水草較密處施用臺灣釣法而采用的方法,具體應用是在離岸3-4米處撈去水草,開3個左右直徑約50厘米的“天窗”為釣點。選用5米左右的硬調、超硬調釣魚竿,配1.5號母線,用1.2號單根腳線拴上3號或4號伊勢尼型鉤,風不大時,配中號立漂,風大,換大立漂,以便頂風位下鉤。垂釣前,先在幾個點下乒乓球大小、腥香味不同的粉球作“誘窩”。根據野塘魚稀,一個窩不可能連續上魚的情況,施釣時可三四個點輪著“遊擊釣”,打一槍,上一條魚,換個地方。應用這種釣法時還應註意以下幾點:一是母線比竿短些,便於持竿對著窩點垂直下鉤,而不是規範化向最遠點拋鉤。二是為避免掛草宜單鉤釣,裝鉤餌視魚吃鉤情況而定,吃葷則掛葷餌,吞素就裝素餌。三是在裝線組合時,魚漂上下限位的太空豆均裝多立。因為野塘的各個窩點水深不會完全一樣,為保證臺灣釣法的立漂都能靈敏反應,每一個釣點下鉤都要調整一次“釣二目”的漂位,有了3粒太空豆,可以在線上固定3個不同水深定位,換位輪釣時可省去多次調漂的麻煩,提高上魚率。
長江以南的廣大水網地區,特別是江浙一帶的鄉村,門前就是河,淘米、洗菜、洗衣裳;後門就是濱,放養鵝鴨叫呱呱小的河濱寬十幾米,彎彎曲曲流向大河、湖泊。大的河道寬幾十米,長幾十裏,船只穿梭繁忙,通向江湖,俗話說:“有水則有魚”在沒受汙染的河濱進行臺灣釣法,更是一種回歸大自然的“野趣”享受。
江南河濱、江北大溝渠也是臺灣釣法大顯身手的好地方。垂釣諺語講:“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河濱中進行臺灣釣法,首要的是釣位的選擇,釣手們總結的:“冬春釣草灘、夏秋釣深潭”直河釣灣子,彎河釣凸位”,河釣不空手、要找濱口、濱底、流水口”。原因是冬天一到,寒風刺骨,大魚都進入深水區“休食冬眠”只有鯽魚等小魚躲在河道邊水溫偏高的水草下,時而還找些食吃。春風一吹,魚兒進入育肥待產期,需大量補充營養,水草邊溫度高,有小蟲、仔蝦等豐富的餌料,故都是臺灣釣法下鉤的好區位。進入夏秋季節,氣溫升高,魚兒也長大了,都遊向河濱深水區隱蔽起來避暑。若釣位還選在淺灘水草旁,就難有所獲。”直河釣灣子”,指一段直流河濱,如中間地段有一個灣子,那裏好像“港口停泊區”,肯定是好釣位,灣子一般比河道闊且水深,大魚可避開行船等幹擾,安樂棲息,彎河釣凸位”是由於凸位處伸竿可直指河中心,是過路之魚的必經之道,易誘集魚群,上大魚河濱的末端也是釣取鯽魚、站魚、鯉魚的好區位,那裏風送餌料都集中到“濱頂頭”,魚相對就多。濱口、河口處常與湖泊、大河、水庫等交匯,是“港口出入區”,外湖、水庫的魚想進入避風安樂區,河濱的魚要進大河去見見世而,都要經過此口。江南河濱也是水稻田灌溉、積放的水道,雨季或一場大雨後,農田積水大量排入河濱,同時也把豐富的餌料帶入河道,放水口還是天然的“增氧泵”。在出水口、下水道附近數米處選位定能豐收而歸。
在河濱、溝渠中應用臺灣釣法,其他要點的把握,如釣組選配、餌料運用、魚漂信號反應、處理等基本上與野塘釣相似。釣者只要樹立信心,認真摸索,不斷總結,不到一年即可入門。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