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釣法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釣法科學,釣組靈敏,誘釣結合,操作舒適規範,上魚率大大提高。這和我國古代小竿、細線、芳餌釣鯽魚的傳統釣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說苑》記載:姜太公在渭水釣魚,三天三夜沒有釣到一條魚。這位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也著急了,脫掉衣服,摘下帽子,不釣了。這時,有位農人指點他說:“你再下鉤,必細其綸,芳其餌,輕投入水,無令魚駭”。姜太公照農人的話做了。剛下鉤就釣上了鯽魚,再下鉤又釣上了鯉魚。那位農人指點姜太公釣魚的幾點:釣魚線要細,餌要香,輕輕投鉤,不要把魚驚走,說明古代人已經具有了豐富的釣魚經驗,這幾條原則,直到今天,在我國南北方傳統釣法絕技中,仍然適用。不過,臺灣釣鯽魚的新技術,對釣魚竿、魚線、魚漂、魚鉤、魚墜及其組合的要求,更具現代化科學釣魚的特色。
在垂釣過程中,一切操作規範化,是釣魚運動走向科學化的基本要求,在臺灣,申請加入釣魚協會的垂釣者,首先要看他拋揚竿的操作是否達到了標準。如果沒有達到標準,是不能入會的。即使達到標準,還要按照操作規範的程度,分成若幹等級,照條例打分。例如,在一定時間內,拋幾次竿,上魚要求之內,即使是抄魚,也有抄魚的規範操作標準;手臂要伸直,舉過頭頂,將魚頭擡出水面,順勢將上鉤的魚從水面上“滑”入抄網內。經過考核,得分高的,技術等級便高;得分低的,技術等級便低。
參加國內各地釣魚比賽的臺灣釣魚高手,其操作都非常熟練和快速。許多臺灣釣魚高手,從拋竿將帶餌的魚鉤拋至固定的釣點,魚餌拋出後,釣魚竿再朝前輕輕挑一經過下,使魚漂正好到位,然後將母線壓到水裏,經過1分鐘,不管有無魚咬鉤,都得提竿,使易於溶化的魚餌散落在水底。若有魚咬鉤,魚漂一動,便及時提竿,迅速將上鉤的魚牽到岸邊,用抄網從魚的尾部兜起,將魚抄進網裏。因為所用的魚鉤沒有倒刺,摘魚非常方便。並能很快放入敞開口的魚護裏。上述整個過程,即從拋竿-壓線-提竿-抄魚-摘魚-入護,總共分鐘左右便全部完成,其操作速度之快,是臺灣釣法的一大特點。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