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窩要點、技巧和註意事項
在垂釣先期,尤其是休閑釣,特別是釣大的水面,眾多釣友都喜歡先打窩。殊不知,釣魚打窩應該是巧打,打窩不好會起反作用。打窩前應該觀察釣點是否經常有人垂釣,自己準備釣什麽樣的魚該怎樣打窩。
1、釣鰱鱅應該打重窩。以粉質不粘連、漂浮性大的、味道濃的物質。例:用家中過期變質黴變的米面,用水調和後加廣譜餌,把廣譜餌包內的小包誘魚劑也加進,再加些白粉,根據水的深度一次打成,或斷續打窩。水深4米以內,一次成窩,水深5米以上,釣釣打打,打打釣釣。使水的上下層始終保持著誘魚的漂浮粉末物質。
2、在經常有人釣的水域,在調餌時先分出一部分未搓揉的餌,加點麝香米,感覺散散的,在鉤上包幾個略大的團既是找底又是打窩。開始提竿頻率間隔短些,後期就要時間長些,釣鯽魚提竿節奏多些,釣大魚就要守,不可頻繁提竿。
3、準備在某大面積水域連續幾天垂釣大魚,就要打大窩,用窩子餅或大粒狀的糧食作物,打好窩再做其他準備,或第 天再釣,形成窩點就不要再打窩了。如魚多,可選適當時機補一下,如魚少,甚至小魚也不多,就不能再打,打了也白搭,證明此點形不成魚路。
4、而後就是水質的問題,廋水要偏重醒香型窩料。肥水要偏重清淡偏香型窩料。
5、人工魚塘和自然水域要有區別的打窩。人工魚塘要以原糖餵養顆粒為主,自然水域的大水面,選擇好釣位後,要打重窩,最好能提前一兩天打窩為好,而且能定點定時續窩為佳。 至於很風行的臺釣講究的是誘釣合一,我認為臺釣用於競技釣是這樣的,不需要打窩而是掛大餌料重復多拋竿子最後形成窩子,然而對於野釣或者休閑釣我不敢茍同,我的觀點是必須打窩;特別是湖庫大水面,魚類覓食的範圍廣,密度小,必須事先打窩誘魚,才能有好的漁獲。 很多釣友有時候也很慷慨,到一個陌生的水域往往都是當天打窩當天釣魚,而且打窩很重,用窩料十幾斤甚至幾十斤,總是因個人工作和生活時間的限製,而不能守候,等到魚誘到窩裏時人已經收拾好武器離開啦,也等於給別人打打窩,讓別人有個好魚獲。
6、其實以上仍然不是我要介紹的打窩重點。 下面就重點介紹一下我多年來形成的打窩習慣,既我無論到哪裏垂釣,也無論是人工魚塘或者湖庫自然水域,都要打窩,而且打窩也與眾有不同之處。既:選擇好釣位找底後,就在魚漂的正下方打重窩(根據水 情魚情相對而言),然後在重窩的前後左右方向由近及遠再零星拋撒點窩料。我的體會是這樣打窩,聚魚比較快,當然收獲也會驚喜的。我遇到過多次這樣打窩時,旁邊的釣魚人覺得很好笑,但是等到我連連提竿中魚溜魚時,他們就傻眼了。另外要註意的是打窩料和釣餌要協調統一。
7、我的體會是釣餌的香型和氣味要超過誘餌,最起碼相近或者相同。我也在很多釣魚場合發現有的釣魚人用的打窩料和釣餌不能很好的完美的統一,打窩料用的很好,窩子裏聚了很多魚像開了鍋一樣。可就是很少釣上來,讓釣魚人甘著急。這就是窩料和釣餌不能相協調統一的結果。
往往事倍功半功虧一簣。 打窩不能完全根據水面上魚漂所在的位置來進行,否則造成窩點偏差。另外,餌團或拋過了釣點、或正落於餌鉤上,也都對垂釣不利。為什麽正好落在餌鉤上反而不利呢?這和魚的攝食習慣有關。餌團入水後,很快被水泡開,散攤於水底,沒多久,就會擴散到較大的範圍。如果是一次投幾個餌團,其範圍就會更大。這時,魚小心翼翼地從邊緣開始往裏吃食,等吃到中心有釣餌的地方,也就吃飽了。因此,餌團正好落在釣點不好。 那麽,餌窩應該打在何處呢?
最好是打在釣點的內側(即近岸一側),距離餌鉤半尺到一尺遠處。這樣,當餌團在水底擴散後,能使餌鉤正好處於餌窩的外側邊緣,容易被魚發現。另外,讓餌鉤處於餌窩的外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一般當魚群聚到窩點時,往往是大魚在外側(大魚比較狡猾,總是同人和竿離得遠些),小魚在內側和左右側,而且,外側魚的密度大。因此,投鉤點選在窩的外側蔔魚多,內側上魚少且小。
窩不宜過大,更不要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窩打得面積很大,或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可能引來魚多一些,但不能使它們集中在一個較小的範圍,釣點上魚的密度會相對減少。一處窩引來的魚的數量總是有限的,不能讓有限的魚分散在較大的範圍。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