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測量“泥漿層”?

  泥漿層是水底間存在的一個由膠狀懸濁液構成的混合物層。其密度和黏度由上至下逐漸增加,因此,對落入其中的物體的支撐力(主要是浮力)也是由上至下梯次增加的。這一點可以通過對照實驗證明,具體做法如下:

  在池邊用一支普通的臺釣浮標以點釣的方式帶餌調懸浮4目,再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擼標,至4目點剛剛被頂起半目時,將浮標向下(鉤的方向)再移半目多一二毫米,水深即算定準了。如果突然加大餌的分量,就將面臨兩種情況:一、水底與水之間無過渡,就像浴盆和洗澡水一樣是立馬切換的,不論你怎樣增加餌重,由於下面是硬底,不會下陷,則浮標在水面上露出的長度將不變;二、有泥漿層,那麽餌重的增加必然造成餌團向下沈陷以尋找新的支撐,表現為視標被拉入水中,直至將浮標上移一個泥漿層的深度,浮標才會重新定在4目。

  2.怎樣測量“浮標數據”?

  浮標數據是點釣對浮標構成要素的新要求,包括尾長、尾徑等十幾項數據,主要增加了尾形和五目浮力兩項與釣組靈敏度關聯較大的功能性選項。其目的無非是為了提高釣組匹配的精確度、降低操作難度、縮短摸索時間以使新手能盡早與成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測量工具主要有卡尺和天平,測量結果直接填寫進下面這張《浮標數據表》即可。其中符合點釣各項標準的浮標稱為“點釣浮標”,具體標準可參閱2003年第一、二期《垂釣》。

  3.“浮標數據”同浮標性能有什麽關系?

  浮標性能也是一個新概念組,它包括立標時間、立標點、向下靈敏度、向上靈敏度、往復靈敏度、抗風浪能力等幾項。其中與立標時間成正比的有標尾長度、標尾直徑、浮體長度和插腳直徑,與立標時間成反比的有插腳長度和鉛重。也就是說,標尾越長越粗、浮體越長、插腳越粗的浮標打入水中後的立標時間越短;反之,插腳越長、鉛砣越重則它立起來越快。鉛重越大,浮標立起時與水面的交叉點越靠上,當鉛重同標尾間的匹配關系比點釣的標準匹配大太多時,浮標在立起後甚至還會在鉛砣重力的帶動下,向下沖過平衡點好幾目之後才會緩升至零點,這種情況對於捕捉快節奏魚訊信號是一種延誤和幹擾。

  其他還有視標直徑同向下類魚訊的靈敏度成反比,同向上類魚訊的靈敏度成正比;“一餌半目”是視標粗細同餌團大小的最佳比例,也是往復類魚訊的最靈敏區域;浮標的抗風浪能力與浮標總長、尤其是標尾的長度成正比等等。當然,這都是較為直觀的因果連帶關系,只需稍加對照和觀察就會發現和掌握。

  浮標數據中最難發現和掌握的是鉛重同咬住行程的關系,觀察表明,在以點釣標準為參照的前提下,鉛重與標尾直徑的比例越大則該釣組的咬住行程越短,反之咬住行程則會微幅增加。這一點對於那些研製不同用途的浮標(如休閑和競技)的專業人士來說,應該是至關重要的。

  浮標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數據不同,任何一支浮標都體現著設計者的一種垂釣模式和場景預期。在浮標的性能和數據標示尚處在不甚完備的初級階段時,使用者往往不太容易把握設計者的意圖,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數字階梯”或許能幫您盡快地與浮標的預期用途和性能特性接軌。

  4.點釣的主流標語是怎樣的?容易掌握嗎?

  與臺釣相比,點釣的魚訊會容易觀察些,因為點釣那或上或下的咬住行程多在一目以上,即使沒有什麽操作經驗的新手觀察起來難度也不算大,跟需要較深功力才能掌握得了的臺釣那稍縱即逝的下扽標語相比,這也應該算是小兒科了。

  點釣的另一個主流標語是靜態標語,即浮標在上行或下降的過程中突然停在平衡點以外,有時甚至會停很長時間(十幾秒或更長)。這種情況多是滑魚將餌含在口中後有意控製浮標的動作(使之原地不動),但魚畢竟是魚,它的定位準確度必然不高,只要它的位置估算稍有偏差,點釣這種靈敏度至極的標尾雷達即會將它顯示出來。這就是點釣對付滑魚的第二項秘密武器。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