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黃顙魚誘餌
打窩誘餌 以腥為主。常用的誘餌有:雞血、青蜓蚓(搗爛拌釣場的泥)、動物內臟(用塑料袋密封,打窩時紮些眼兒)、熟骨頭(敲碎用布包好)、大骨頭(用線拴著,釣完帶走,可重復使用)。
②黃顙魚釣餌
釣餌也以葷為主。常用的釣餌有:粗大的紅蚯蚓、細小的青蚯蚓、小蝦、雞腸、螺螄肉、蚌肉等。
垂釣黃顙魚對釣具、線組的要求不高,可以使用各種釣具,而且不需要有多高的靈敏度。由於它很喜歡吃死鉤,魚鉤經常被它吃到嗓子眼裏,而且黃穎的上下顎都是骨質的,想把魚鉤取出來是比較困難,所以要用7號以上無倒刺的長柄鉤,還要帶上摘鉤器。
黃顙魚咬鉤時候出現的漂相是連續的哆嗦,只有當它把食物完全咬住以後遊走時,才會出現斜向入水的黑漂,此時提竿十拿十穩。一人可同時管兩三根手竿。
釣黃顙魚很難出現連續上魚的現象,尤其是垂釣性成熟的、個體比較大的黃顙魚更為明顯,這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所有的肉食性魚類都有地盤觀念,每條魚都有自己的地盤。如果沒有打窩子,很難從一個釣點連續出魚,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更換釣點,就是說每釣上一條魚以後,再次下鉤時間超過十分鐘還沒有動靜,就要把魚鉤的落點移動一兩米。這就是“釣黃穎要走”。
“魚身燕頭頰骨黃,魚之有力能飛翔”,這是古人對黃顙魚的外形描述。黃顙俗稱黃臘丁、盎斯魚,為小型魚類,無鱗,背鰭有硬刺,體背呈橄欖綠色,體側和腹面為淡黃色,是常見的魚類。在我國的長江、珠江、黃河、黑龍江等水系的幹支流及水庫、湖泊、河流中均有。
黃顙魚生活在水體的底層,喜在江河的洄流緩流岸邊或靜水處活動,出沒於水庫,湖泊,河流的淺灘處,棲息在腐殖質或淤泥較多的水域,傍晚和夜間才四處覓食。它屬肉食性魚類,食性偏雜,食物多為魚蝦、水生昆蟲、個體較小的水生動物。
黃顙魚必須針對它的習性和食性,才能有很好的釣獲。除此之外,對口的魚餌和恰當的天氣及出釣時機都非常重要。黃顙有怕光喜暗的生活習性,尤其是在天色陰暗無風,天氣悶熱和下雨的時候咬鉤較為積極。釣黃顙選用手竿、拋竿均可,手竿釣黃顙多選擇在天氣悶熱、氣壓低、沒有日照的白天,而在長江中釣取黃顙則要選在每年5月中旬與7月中旬的傍晚以後,江水漲潮與平潮的這一段時間內最佳。
釣具 選擇3米以下,2.1米或2.4米的輕便拋竿兩支,配仿車型中型漁輪,貯線為50~80米長的釣線(直徑在0.3毫米左右),根據長江中容易掛底且流速較大的特點,選擇50~80克或大的重墜。用比主線細1倍的(1.5號線)釣線,拴接舍棄墜(以防掛時拉斷),保住釣組),釣鉤可選擇長柄、鉤門寬的“丸せ”型鉤。子線長度為6~8厘米,每組拴結2~4枚鉤,拴製為串鉤釣組。
釣餌 黃顙是雜食性魚類,喜食動物類餌、對水生的水蛭、河蝦、蚌肉和陸生的蜂蛹、蚯蚓較為偏愛,紅蚯蚓是釣黃顙的首選釣餌,黃顙對此餌情有獨鐘。掛鉤時,選擇粗大的紅蚯蚓將鉤尖從其生殖環部鉤進,並把中間部分纏在鉤條上,留出頭部一段(1厘米左右)便於扭動。這樣穿鉤的方法較為理想,一是增大了鉤餌的目標,使其更加醒目,二是在蚯蚓頭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存活的時間較長,保持了釣餌的新鮮。
釣點 黃顙喜暗怕光,在天氣晴朗有日照的白天不愛活動,深潛於江中有障礙的溪流處或亂石堆中,或在江中的彎汊和有洄流的淺灘,及有水草遮蔽的地方。因此,在棧橋的背面、泊船的燈鼓下、陡坎、攔江坎等水下有坑窪,水流受阻的一面和水流較緩,水底下有亂石的邊沿處。
釣法 在江水漲潮時施釣,釣至平潮後返回,實際的施釣時間為3個半小時。在流動的江水中用拋竿底釣黃顙,不需要拋餌做窩,亦不需用漂,鉛墜可略大一些(能保證鉤餌落底),鉤餌拋出後,把釣線略為收緊即可。黃顙魚中鉤的魚訊近似於串鉤釣鯽魚,通常為點動幾下後,突然回線。黃顙魚咬鉤動作大,釣者可憑著竿梢的顫動,或通過手上的感覺,準確地判斷出魚是否中鉤。此外,發現黃顙魚中鉤時,要及時揚竿收線,免得它吃“死”鉤,將鉤吞至咽部,摘鉤費時費事。在一處施釣未果時,不要在一個釣點內苦守,及時地更換釣點很有必要。釣法上應將定點釣與拖釣結合,若鉤餌拋至遠處,無魚咬鉤,就可適當地往自己面前一米一米拖釣,尋到有魚咬鉤的釣點後,可將拋竿集中在一個點上定點釣。
由於黃顙魚有喜弱光的習性,在長江中施釣黃顙的時間多為天氣晴好的夜晚(晚6點至10點),釣位也多選擇在泊岸的船上或棧橋上。長江水大流急,施釣時一定要註意安全。拋鉤時應仔細看清泊船的錨鏈和纜繩的走向,避免釣組掛底。
黃顙魚的胸鰭和背鰭的第一根硬刺特別鋒利,這是它遇敵時自衛的武器,摘鉤時應特別小心。解決的辦法是備一把鉗子,摘鉤前先將硬刺剪斷,這樣既利於摘鉤又不易掛住護網線。如摘鉤時被硬刺刺傷,可用自己的尿液塗抹,緩解傷口的疼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