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猛肉食性魚類不會改變食性來適應環境變化,但是雜食性魚類,如鯉魚、鯽魚等在這方面有明顯變化,會因不同季節在攝食種類上陳勝明顯變化。
早春,自然界不能給魚類提供植物餌食,這時鯉魚、鯽魚便以水底滋生的搖蚊幼蟲、軟體動物為主食。盛夏,水中、陸上的植物、蟲類都非常多,魚兒的食餌也隨之改變。此時垂釣者用面食、蚯蚓均可引雜食性魚類上鉤。如果選用的種子或果實被風吹入水中,成為魚的餌食,素餌、葷餌均可釣到雜食性魚。由於自然界昆蟲很多,如以昆蟲為餌(如蚱蜢、蟋蟀、蜻蜓),效果更好,甚至連草魚這種以草為主食的魚也會頻頻上鉤。冬季,雜食性魚類在饑餓時只能找到紅蟲等動物性食餌。因此,冬釣時以紅蟲最佳,蚯蚓次之。
垂釣者在不同季節所用的釣餌也應該與水域的自然環境相接近,這才是正確的擇餌原則。有兩點需要註意:一是在人工養魚池垂釣要多考慮人工飼養因素;二是魚類食性的改變過程是逐漸變化的,垂釣者應通過細致觀察,分析研究某個水域魚類食性的變化規律。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